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23 23:44:44
中國正處于疫情防控關鍵階段,經此一“疫”,各方更應認識到,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關鍵一環,中國好,世界才會好。
每經特約評論員 張茉楠

(張茉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正在演變為中國及全球供應鏈的一次“大考”。
總體而言,由于中國全面強化疫情防控,并取得了一定積極成效,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階段性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趨勢和基本面。但我們必須認識到,相比2003年的SRAS,此次疫情更嚴重,感染范圍更廣,影響也更深遠。
而作為占全球制造業四分之一的中國,其疫情防控形勢和結果如何,無疑將直接影響全球市場供應鏈。目前,中國正處于疫情防控關鍵階段,經此一“疫”,各方更應認識到,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關鍵一環,中國好,世界才會好。比如,數據顯示,蘋果公司全球220個主要供應商中41個來自中國,比來自美國的公司還多4個。事實上不只蘋果公司,中國在全球智能手機行業中的地位都頗為關鍵。而根據世界知名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發布的報告,全球七成智能手機在中國生產制造,由于疫情原因,包括上游供應商、手機廠商及代工廠商在內的整個產業鏈都會受到不小影響。
同時,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中間品貿易大國,以及全球120多個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不僅是全球制造業供應鏈網絡的“節點”和“樞紐”,也是全球潛力最大的市場之一,連續11年成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進口額占世界進口總額的10%以上。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的“MGI中國-世界經濟依存度指數”顯示,近年來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相對有所上升。因此,疫情不僅短期內對中國經濟帶來了一定影響,也將沖擊世界經濟和全球供應鏈,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就這個意義上來講,部分國家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對中國采取一些過激措施,顯然是短視行為。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不少國家擴散,國際社會更應該攜起手來,通過包括科研在內的各種方式的通力合作,共同應對疫情這一人類共同的“大敵”。
目前,國內外對新冠疫情何時結束,對中國經濟及世界經濟的影響,看法不一。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吉耶娃預計疫情對中國經濟可能產生“V型”影響,對全球經濟影響輕微。摩根大通經濟學家勒普頓認為,如果疫情遵循歷史規律,那么疫情將在第二季度達到頂峰并消退。他預計,全球經濟增長將在第一季度下降約0.3個百分點,降至年化2.3%,在第二季度反彈。
世行數據顯示,相比SARS暴發的17年前,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增長1倍多,從2003年的5.3%增至2019年的12.8%。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達到三分之一左右,比美國、歐洲和日本加起來貢獻的全球經濟增長份額還高。尤其是與中國貿易和生產網絡十分密切的亞洲。在東亞供應鏈中,日本、韓國等將中國作為生產鏈的終端,產業鏈高度融合。中國是日本、韓國最大貿易伙伴,日韓分別是中國第二和第三大貿易伙伴國。日、韓經濟嚴重依賴對華出口。以日本為例,中日貿易在日本對外貿易中所占比例為22%,遠遠高于日美貿易所占比例的15%。
這些數字,也從一定程度表明,對于同處“地球村”的任何一位“村民”而言,我們只有共同做好疫情防控,維護地區和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才能最終實現各自的最好發展。
筆者認為,疫情阻擊戰也是一場“供應鏈保衛戰”,這場戰役越早結束,對大家的影響越小。
就國內而言,對于疫情造成的直接或潛在沖擊,我們必須有充分預判和評估,應“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復工”,盡快啟動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戰略準備和應對方案。一方面,預期管理是穩定之錨。應保持政策透明性并進一步加大全國總動員力度,最大限度地減緩疫情造成的沖擊。另一方面,必須高度重視供應鏈安全,在嚴格防控疫情的前提下有序恢復(內外資企業)關鍵生產制造能力,保障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生產的供應鏈安全。
就國際而言,為避免全球供應鏈遭遇疫情沖擊,國際社會也須摒棄各自為戰的狹隘思維,同舟共濟、攜手應對,各國需要集合包括醫療物資等在內的全球供應鏈力量,充分做好協同與合作,這也是抗擊疫情的重要物質保障基礎。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