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6-20 20:43:32
6月16日,上海專門出臺《夜市等人員密集夜間經濟場所疫情防控工作指引》《農貿市場疫情防控實施方案》兩項措施,加強重點區域防控。
每經記者|朱玫潔 每經編輯|劉艷美
上海思南公館夜市
圖片來源:本組圖片均由每經記者 朱玫潔 攝
6月的上海夏夜,周末夜市成為許多市民熱衷的消遣之地。
6月6日晚,思南公館夜市摩肩擦踵、燈火閃耀……當天,首屆上海夜生活節啟動儀式在這里舉行,活動將持續至本月底,圍繞“夜購、夜食、夜游、夜娛、夜秀、夜讀”等主題,推出上海酒吧節、深夜食堂節、深夜書店節、購物不眠夜、夜上海LIVE秀等180余項特色活動。
不過,這種熱鬧景象在兩周之后,迎來新的挑戰。
北京市自6月11日新增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以來,連日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隨后,上海、廣州、深圳等超大城市紛紛加碼風險排查,針對人流聚集、生鮮市場等重點場所升級防控。6月16日,上海還專門出臺《夜市等人員密集夜間經濟場所疫情防控工作指引》《農貿市場疫情防控實施方案》兩項措施,加強重點區域防控。
6月19日晚間,思南公館夜市街區許多路口都備好了限流使用的護欄,護欄上張貼著《夜市等人員密集夜間經濟場所疫情防控工作指引》(下稱《指引》)全文和限流指引圖。夜市上每走一段路,就能看見“白襯衫”,他們是思南公館保安部人員。
夜市街區路口護欄上貼有《指引》全文及限流路線指引
“近期本市露天夜市人氣很旺。”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諸旖說,市民消費習慣也發生了轉變,相比室內封閉式空間,更愿意參與戶外活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看見,在《指引》發布后的第一個周末夜市,市民休閑氛圍不減,但防護管理在細節之處已發生變化。
“現在對公共區域的消毒頻次增加了,限流人數也降低了。”思南公館工作人員說,每隔一小時進行消毒(早上8點至晚上22點),夜市(思南公館)人數也控制在2000人以內。如果超過這個人數,夜市街區將限流,對多個路口施行“準出不準入”,統一從一個路口進入。
上海思南公館夜市路口備有限流護欄
走在夜市中,左右兩邊攤位里張貼著經營許可證明,案攤上放有免洗洗手液和酒精,賣小吃燒烤的攤主大多都戴上了手套……此次發布的《指引》中,針對場所消殺、人員體溫檢測和佩戴口罩等都有相關規定。
新的《指引》中還對食品種類進行了限制。在19日的夜市上,攤位上現在已沒有此前曾販賣的現開生食生蠔。“目前生食和易變質的食物不允許銷售。”上述思南公館工作人員介紹,以小龍蝦舉例,現場制作十三香小龍蝦沒有問題,但熟醉小龍蝦這類放置時間長、容易變質的食品不能在夜市上銷售。“什么食品能賣,什么不能賣,這個度其實很難把握。”該工作人員坦言,只要夜市開著,每天市場監督局的工作人員都得過來巡查,從頭走到尾,排查有安全風險的食物。
另外,目前思南公館夜市在信息中心也設有疫情隔離點,配備消毒水、酒精、額溫槍、立牌等。如果發現體溫異常、咳嗽等癥狀的客人將帶至隔離點進行觀察。
不僅是夜市,作為市民最離不開的一大公共場所,農貿市場的防控也在收緊。
“前段時間沒疫情的時候放松了一些,這兩天又變嚴了。”6月18日,上海梅川路農貿市場攤販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6月1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諸旖也強調了農貿市場防控的重要性。
“現在要測體溫,前段時間都不用了,就這兩天的事兒。”多位攤主透露,本周以來感覺“管得嚴了”。拿口罩來說,入夏后,隨著天氣炎熱與上海疫情形勢穩定,菜場攤主多有取下口罩營業。“現在白天管理人員來巡邏,看見有人沒戴,都會要求戴上口罩。”一位攤主說,據她觀察,這兩天市場消毒頻率也變高了,有時用消毒水擦,有時噴灑式消殺,大概平均2個小時就有人來清潔消毒,前段時間一般每隔3、4小時進行一次。
據了解,自年初疫情以來,該農貿市場就加強了對衛生環境的清潔力度,攤主普遍對衛生條件感到滿意。
上海梅川路農貿市場
在本次出臺的《農貿市場疫情防控實施方案》(下稱《方案》)中,農貿市場的場所和人員管理等也是重點。方案提出,有關市場加強交易場所風險排查和環境衛生整治,建立定期消毒清洗制度。衛生健康部門加強交易場所和生鮮商品等主動監測;有關市場加強人員出入管理和健康監測,嚴格落實人員登記、測量體溫、佩戴口罩等措施,并提醒消費者佩戴口罩。
同時,在食品安全方面,《方案》要求,海關等部門加強肉類、水產品等進口食品檢驗檢疫;市場監管部門嚴格執行食品原料索證索票和進貨查驗制度,落實食品安全信息追溯責任。現場,有肉類商鋪將數張檢驗檢疫證明等紙據疊放在柜臺上,以備檢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