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7-10 16:44:22
7月1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國理財網統計發現,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中凈值在1以下的僅有29款,較6月11日的129款大幅減少,大部分銀行凈值型產品走出“破凈”陰霾。
每經記者|胡琳 每經編輯|張海妮
圖片來源:攝圖網
加大中間業務收入,已是各家銀行提升收入的強有力武器,而理財產品業務對中間業務的貢獻尤其不可小覷。但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下行,自2018年2月至今,這種下降趨勢并無明顯改善。
近期,普益標準監測數據更新了6月銀行理財數據,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進一步降低,創下43個月新低。
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6月334家銀行共發行了7223款銀行理財產品(包括封閉式預期收益型、開放式預期收益型、凈值型產品),發行銀行增加2家,產品發行量增加309款。其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79%,較上期減少0.01百分點,創下43個月新低。
在每周的環比數據上,6月27日~7月3日略有上行。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當周257家銀行共發行了1505款銀行理財產品(包括封閉式預期收益型、開放式預期收益型、凈值型產品),發行銀行保持不變,產品發行量增加137款。其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78%,較上期增加0.01百分點。
普益標準研究員于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資金端來看,近期央行通過逆回購、中期借貸便利等手段向市場投放了大量流動性,資金面維持平衡狀態,理財資金成本較低,使得理財產品收益下滑;從資產端來看,近期包括國債、信用債等各類債券收益率持續走低,也致使主要投資于債券等固收類資產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下行。
當前我國經濟仍存在較大的下行壓力,從監管態度來看,后續仍將會綜合運用降準、再貸款等工具,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流動性充裕環境下,固收類資產收益將維持較低水平,以固收資產投資為主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也將維持相對低位。
2018年4月,醞釀已久的《資管新規》正式出臺,明確了資管產品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要求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凈值及時反映基礎金融資產的收益和風險,讓投資者在明晰風險、盡享收益的基礎上自擔風險,從根本上打破剛性兌付。
然而對于銀行理財產品來說,剛兌轉型道路并不平坦,剛剛過去的兩個月銀行凈值性產品“破凈”引發市場關注。
6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國理財網和各銀行官網查詢統計發現,截至6月11日,大行和股份行(包括旗下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中,有129款凈值在1以下。
一向以穩健形象示人的“固收+”理財凈值為負,“穩賺不賠”的美夢已然蘇醒,投資者“閉眼買理財”的時代也已過去,在凈值理財的浪潮中,銀行理財在去剛兌的進程中陷入轉型陣痛。
7月1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國理財網統計發現,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中凈值在1以下的僅有29款,較6月11日的129款大幅減少,大部分銀行凈值型產品走出“破凈”陰霾。
實際上,5月中下旬以來,我國債市大幅度調整,此前以固收類投資為主的銀行理財產品凈值也頗受影響,多個產品收益出現浮虧。
交銀理財在日前發布的《2020年下半年大類資產配置展望報告》中提出細分類別資產配置意見,其中對存款及利率債等短期和中期的配置建議均為“低配”,與之相對應的是,其對于A股、港股在短期和中期的配置建議上則都給予了“超配”。
上述報告表示,對存款及利率債等給予“低配”的配置建議,原因在于短期資金利率仍處在逐步向政策利率靠攏的趨勢中,同時長端利率繼續寬幅震蕩可能性較大,資金面相對上半年邊際收緊,因此建議多看少動,擇機把握交易性機會。
于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風格偏穩健,雖然近期權益市場表現較好,但銀行理財資金并不會過多增加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權益類資產的配置,可以豐富理財產品的投資策略,以博取高收益,但凈值運行環境下,增配權益類資產,也會加劇產品的凈值波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