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7-10 20:37:04
每經記者|張虹蕾 每經編輯|宋思艱
“二季度行業整體虧損342.5億元,較一季度減虧38.5億元。”在7月10日召開的中國民航局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民航業終于迎來減虧消息。不過,今年上半年民航業共虧損740.7億元。
疫情以來,民航業遭受重創,逐步減小的虧損對行業無疑是一個值得欣慰的消息。相比疫情最嚴重的2月,民航業目前復蘇跡象正在增強。
目前業內普遍預計民航業今年基本無盈利可能,但單月可能存在盈利機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后疫情時代”,航司和OTA平臺的機票售賣及相關服務“拉鋸戰”也將進一步增強。有分析認為,航司在縮水的存量市場里短兵相接進行更為直接的廝殺,將是高概率甚至常態化的情形。
在7月10日召開的中國民航局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民航局運輸司二級巡視員靳軍號稱,新冠肺炎疫情對民航行業造成巨大沖擊,運輸生產急速下降,經濟效益大幅下滑,2月行業虧損246億元,創歷史單月最大虧損紀錄。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全國復工復產復商復市穩步推進,航空市場需求逐漸恢復,企業效益形勢持續向好,民航行業虧損逐月減少,6月虧損76.2億元,較2月減虧170億元,較5月減虧38億元,其中航空公司、機場分別較5月減虧15.3億元、2.1億元,中航信、中航油、中航材三大保障企業整體利潤較5月增加20.6億元。
行業減虧背后是民航業的逐步復蘇。航班管家6月民航恢復數據顯示,廣州白云、成都雙流和深圳寶安為6月進出港航班量排名前三的機場,航班量恢復率最高的為重慶江北、三亞鳳凰和深圳寶安機場,已接近恢復至去年同期的九成。南航、東航、國航為6月航班量最大的三個航司,龍江、長龍、華夏航空航班量已超去年同期航班量水平,春秋、河北、青島、奧凱航空已恢復至去年同期航班量的九成以上。
此前,北京地區疫情反復,再次讓民航業遭受打擊。值得欣慰的是,7月3日北京宣布從4日零時起,對全市低風險地區出京取消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行業回暖跡象很快出現。
飛友科技數據顯示,消息發布后,7月3日(星期五)當天,北京出港機票預訂指數顯著增長,較前一周的周五(6月26日)環比提升125%。同時,周末兩天(7月4日-5日)北京兩場起降架次出現明顯上升勢頭,北京地區進出港客座率進一步提升,其中出港客座率自6月15日以來首次恢復至60%以上的水平。
另一方面,北京相關主要航線航班量亦開始呈現上升態勢,北京往返三亞、深圳及上海的航班量恢復顯著,其中,7月5日北京-三亞航線往返航班量較6月中旬以來的最低谷期提升167%。
另一方面,隨著疫情的穩定,旅客的出行意愿也在增強。飛友科技旗下的第三方民航服務測評機構CAPSE發布了《2020年7月旅客出行意愿指數分析》顯示,旅客暑期旅游出行需求:7月份下半月迎高峰,有暑期旅游出行安排旅客中,有56%的旅客計劃7月份下半月出游,占比最高。
壓力之下,各大航司在產品創新、獲得現金流方面不斷謀求變革。此前東航率先推出“隨心飛”。除東航外,華夏航空、海南航空、春秋航空也在陸續推出類似產品。
飛友科技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東航推出“周末隨心飛”套餐后的首2個周末(6月27日-28日及7月4日-5日),東航執飛客運航班量均錄得小幅增長,較6月第一個周末(6月7日-8日)環比分別提升15.9%和14.9%。
民航專家綦琦認為,“隨心飛”產品并不能真正起到緩解現金流的作用,該類產品的利潤空間非常小,更多是航司在疫情常態化,消費者出行信心受到挫傷,航空客運出行需求不足情況下的“非常營銷”。航司扭虧為盈,歸根結底取決于國內經濟活動的恢復常態,商務旅客出行頻次增加,高票價產品銷售量的提升。下半年關鍵看第三季度,暑假、開學季、復工復產、新項目啟動等利好,能否讓全行業營收轉負為正。
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全球合伙人于占福認為,目前各個航司推出的“隨心飛”活動對于航司的現金流緩解而言,依然杯水車薪。但不容忽視的是,“隨心飛”等產品是航司在面臨極端現金流壓力大下,作出的非常可喜的創新舉措。“隨心飛”等方式除了在短期得到一定的流動資金注入外,長遠來看,也對航司更加靈活地吸引客流、爭取市場份額起到了很好的實踐和練兵作用。
“后疫情時代,航司在縮水的存量市場里短兵相接,進行更為直接的廝殺將是高概率甚至是常態化情形。在一些投入更大、需要更長時間見效的深層次創新之外,高頻的主動產品創新、主動的乘客爭奪將是航空公司面對的一個巨大轉變。”于占福表示,航空公司需要在創新產品的設計、營銷推廣、爆發式快速銷售、產品的兌現、應急情況處理、后續數據分析、進一步將產品完善升級的整個閉環鏈條上打造全能實力,才能有效勝出。
與此同時,于占福認為,爆款產品的直銷也讓各個航司給自家App創造了寶貴的導流。但能否順勢將旅客更有效地黏合,形成長期忠誠度,與一直拉鋸膠著的第三方平臺構成全新的力量均衡狀態,也是呈現在航司面前的一個契機和挑戰。此外,整個機票銷售體系的結構是否有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變化,也值得后續關注。
梳理疫情以來民航業的表現不難發現,行業遭受重創背后,不論是航司自身的創新還是主管部門,均在為民航業的發展助力。而隨著行業減虧,也有券商感嘆“逐步減虧,后面逐步應該能看到盈利了。”
那么,民航業盈利拐點何在?
于占福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中國民航業國際業務基本暫停,國內業務僅恢復到疫情前6成左右,整個行業不論全年盈利、單月盈利的可能性都極低。但不排除隨著疫情控制的穩定和國內特定商/旅特色航線更堅實地企穩走強,部分航線網絡與復蘇市場更具有匹配性的航司,在8月黃金季節期間以及10月(有國慶黃金周的支撐)實現單月盈利的可能。此外,從整個趨勢看,整個行業虧損額度逐漸縮小,行業也向更好的趨勢發展。但四季度是否會面臨疫情反復的挑戰,依然尚待觀察。
綦琦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前兩季度民航業全行業虧損額已逾700億,加之國際航線全面恢復尚無希望,醫學專家稱疫情在第四季度反復可能是大概率事件,因此2020年全行業盈利可能性或不大。單月盈利關鍵看8月,隨著國內疫情持續平穩,高考結束后或迎來一小波國內暑期旅游旺季,在航司上座率和平均票價雙提高的前提下,單月實現少許盈利可以期待。
民航專家林智杰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國內航司整個經營的趨勢明顯向好。數據顯示,6月虧損額為70多億元,相比疫情最嚴重的2月,已經減虧了三分之二。但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民航業共虧損740.7億元,其中大部分是航空公司虧損。對比2003年的“非典”時期,航空公司全年虧損額不到30億,虧損數額非常大。
林智杰認為,從目前趨勢判斷,今年暑運市場也不會特別樂觀。由于疫情反復、出行需求持續低迷、國際航線停飛,有很多國際航線飛機也要投入國內市場,市場競爭度進一步提高。因此,即便可能實現月度盈利,盈利水平或也很薄弱。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