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18 09:00:04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星
被稱為“白色垃圾”的塑料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18年曾發布報告稱,全球每年超過3億噸塑料垃圾流入環境中,產生巨大污染。
這個數據還在飛速地增長。
科學家指出,塑料袋、塑料瓶、塑料吸管等制品的自然降解周期達數百年。
治理塑料污染問題迫在眉睫。
2020年1月,《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印發,提出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生產、銷售和使用。
僅隔半年,7月,《關于扎實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印發,要求各地于8月中旬前出臺省級實施方案。
現在時間紅線已至,部分普通塑料制品必須退出舞臺,生物可降解塑料將接替出場。
于是,生物可降解塑料原材料——聚乳酸火了,成為新風口。
一貨難求:訂單排到明年
2020年1月19日,鼠年春節臨近,很多工廠早已歇業。廣東佛山某塑料原材料生產企業的負責人秦林(化名)正在做著賬目核算及來年規劃的日常工作。原本甘心平穩發展的他突然被一則新聞吸引。
2020年1月,《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印發,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賓館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遞塑料包裝等納入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之列,同時,該《意見》對部分塑料制品禁、限提出了明確的時間表。
該“限塑令”基本原則之一就是以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為導向,研發推廣性能達標、綠色環保、經濟適用的塑料制品及替代產品,培育有利于規范回收和循環利用、減少塑料污染的新業態新模式。
此后,在7月中旬,發改委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扎實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表示要落實屬地管理責任,要求各地于8月中旬前出臺省級實施方案。
一時間,生物可降解塑料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由于具有良好的抗拉強度及延展性,加上價格相對于其他生物可降解材料較低,聚乳酸成為最受關注的原材料之一,被認為是生物可降解材料的重要發展方向。科技部制定的《“十三五”材料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中,耐高溫聚乳酸赫然在列。
秦林說:“現在很多企業已經在搶購聚乳酸,我們通過原有的采購渠道都很難買到,花高價也沒用,都沒有貨。”
秦林的話在國內一些主要聚乳酸生產企業那里也得到了印證。
記者致電國內聚乳酸生產規模較大的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公司用于生產一次性餐具、吸管等產品的可降解塑料原材料都沒有現貨,只能等到明年初再和企業聯系試試。“企業產能有限,目前訂單排得比較滿,如果客戶現在下單,我們沒辦法安排。”
江蘇天仁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全生物降解地膜、各類型購物袋、垃圾袋、餐具等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業,由于采購不到聚乳酸原材料,甚至已經關停了部分生產線。
該公司工作人員表示,由于生產的工廠在河南,產品須優先供應河南市場,余量才會對外銷售。一次性餐具的原材料要到年底才能確認供應時間,或許也要優先供應河南市場。
資本市場反應也很強烈。
《意見》公布以來,主要概念股均出現較為明顯的上漲。從1月20日至8月11日,中糧科技股價上漲了42.08%,而金丹科技4月22日上市以來,股價已上漲279.05%。因可降解塑料概念,莫高股份更是連續漲停,據公司2019年年報披露,公司新建年產2萬噸生物降解聚酯新材料項目建設,報告期內項目已開工建設。
價格暴漲:1個月漲1萬
由于政策導向,原本供大于求的聚乳酸市場一下子供不應求。而較低的產能進一步加大了市場缺口。
秦林介紹,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產能相對于通用塑料較低,現在的產能遠遠不能滿足國內需求。例如全球最大的聚乳酸生產企業美國NatureWorks公司,現在年產量僅十幾萬噸,而國內一般規模的通用塑料原材料生產企業,年產量都在幾十萬噸。低產能導致需求稍有變化,價格波動就會非常大。
根據智研咨詢發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全球生物降解塑料年產能為107.7 萬噸。其中PLA(聚乳酸)為26.9萬噸,占比25%;PBAT(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為25.85萬噸,占比24%;淀粉基降解塑料為40.93萬噸,占全球生物降解塑料產能的38%。
“以前聚乳酸的市場價格非常平穩,維持在2萬元左右一噸。”秦林說,2019年經歷了一波上漲,主要原因是去年卷煙過濾嘴開始興起使用聚乳酸材料,法國一家企業一次買了幾萬噸的聚乳酸,導致價格突然上漲。
秦林介紹,2019年底,聚乳酸已經到了3萬元一噸,今年更是飛速上揚,一噸漲到5萬元左右。
廣東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夏廣軍(化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一個月前還是4萬元一噸,現在一個月就漲了1萬元。按照合成材料50%~100%的利潤計算,原來聚乳酸賣2萬元,成本應該在1萬元左右,現在生產成本沒有增加,但是市場價已經賣到了5萬元。”
隨即,記者聯系了多家生產企業,報價最便宜的也在4萬多元,但沒有貨。
深圳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目前公司不銷售聚乳酸原料,只銷售聚乳酸的合成材料,大概5萬元一噸,具體價格要看購買量。
行業擴產:資格認證要排隊兩個月
生產可降解塑料原材料需要相關資質。夏廣軍說,公司比較早就開始布局,生產認證也在進行之中。
其實,夏廣軍原本并不著急,但“限塑令”推了他一把。看到新聞后,他立即給負責申請資質的同事打電話,要求加快工作進度。
夏廣軍介紹,之前申請資質的企業并不多,但從今年3、4月份之后,排隊的企業一下子就多起來了。
從流程上講,申請證書需要提交企業資料進行審核,然后再對新材料做測試。
現在企業光是排隊申請資質就要排到兩個月之后,而測試的周期更是長達半年到一年。
為什么3、4月份之后排隊如此嚴重?夏廣軍解釋,“限塑令”出臺后,很多企業才開始著手申請,前期需要準備很多材料,加上疫情影響,所以有一定的延遲。
秦林的公司也在申請資質。秦林稱,生物可降解塑料材料需要提前布局,誰先取得相關資質,企業的訂單肯定會急劇增加。
“現在很多客戶都在催我們趕快拿到相關證書,因為下游響應很快,消費市場上很多企業已經停用了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產品。”秦林說。
聚乳酸的市場需求在快速增加,國內一些主要生產企業也在加快擴大產能。
浙江海正的工作人員介紹,該公司現在的產能是1.5萬噸,新增了3萬噸的生產線預計今年底會投產。
此外,金丹科技1萬噸、金發科技3萬噸聚乳酸產能規劃在建中。2019年,安徽豐原集團百萬噸級生物新材料聚乳酸項目落戶內蒙古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山東同邦推進20萬噸/年聚乳酸項目;浙江友誠50萬噸/年聚乳酸項目落地廣西崇左。
信達證券分析認為,根據測算,到2025年,我國可降解塑料的需求有望達到130萬噸。而目前,我國可降解塑料需求不足10萬噸,未來5年,在“限塑令”的推動下,我國可降解塑料的需求將大幅增加。
資本涌入:有人已經開始囤貨
聚乳酸價格高漲,僅僅是市場上供需關系不平衡嗎?在采訪中,記者似乎發現了其他秘密。以下是記者與一位聚乳酸銷售企業負責人的對話。
記者:聚乳酸購買困難已經達到什么程度?
該負責人:如果2018年一家企業一年能消化掉500噸以上的聚乳酸,那么這家企業通過原有采購渠道還可以買到一定量的聚乳酸。如果當時達不到這個規模,在漲價的情況下,供應商根本不會搭理購買者。
記者:從穩定供貨渠道拿聚乳酸,價格如何?
該負責人:有穩定的供貨渠道,價格肯定低很多,如果倒手賣掉,中間就能賺巨額差價。
記者:是否已經有人有意囤積聚乳酸,待高價時再出售?
該負責人:我得到的消息是,現在有不少人在囤貨,等過段時間價格上漲后再賣出去。
記者:囤貨的主要是塑料加工企業嗎?
該負責人:除了塑料行業企業外,一些做貿易的企業看到了市場機遇,也開始囤貨。
秦林也證實了有人在囤貨,但規模都不大。大家認為價格還有很大的上漲空間,可是他的判斷恰恰相反。
他認為,現在很多企業在擴大產能,也有一些企業轉型入行,等這些產能起來以后,供應端的緊張局面會緩解,必然導致價格下跌。“半年之后,價格應該會降下來。”
還有一個原因:如果聚乳酸的價格一直上漲,市場可能會加快做替代產品。比如用紙質品替代等。這也會帶來聚乳酸價格的回落。
國內聚乳酸會迅速放量嗎?
夏廣軍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聚乳酸可降解塑料原材料是從玉米合成而來,利用的是生物發酵方式,有一定的技術壁壘。目前核心的技術被歐美一些企業所壟斷。國內企業在這方面起步較晚,技術還不成熟。
同時,夏廣軍介紹,擴大產能需要建新的生產線,周期一般1~2年,雖然現在很多企業都在擴大產能,但市場供應是否會快速增加還不好說。
信達證券分析,截至2019年,我國可降解塑料的總產能達到65.7萬噸,占全球產能的48.2%。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產能中,存在部分由于技術、成本等各方面原因無法開工的產能,導致產能利用率較低,僅為30%左右。聚乳酸生產技術目前還不成熟,投產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行業前景:長期看可能出現惡性競爭
秦林的企業原本只做通用塑料原材料,但“限塑令”改變了公司的發展方向。
他介紹,企業正在加快布局生物可降解領域,已經和一些大的塑料加工企業簽訂銷售合同,會借助他們的市場資源。“現在生物可降解塑料在公司的地位已遠超通用塑料產品。”
由于被看好,不僅僅納入“限塑令”的產品企業在轉型,一些沒有納入禁售的加工企業也在考慮轉型。
一位電器元件復合塑料加工企業的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電器元件復合塑料產品并不在禁售限售范圍內,因為產品耐用性的特點,短期來看,也不可能用生物可降解塑料來替代。市場、客源都不一樣,去做可降解塑料相當于跨行業,但是因為市場潛力很大,很多企業都在考慮轉型。
“很多人覺得這個領域發展前景好,都在進入。”秦林說,最近,幾家以前沒有做過這方面研究的機構也在打聽可降解塑料的情況,想進入這個行業。
公開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9年,塑料制品相關企業一共新注冊263.6萬家。2020年1-6月新注冊34.7萬家,同比增長30%。其中二季度注冊量達到23.4萬家,同比增長56%。
形勢一片大好的生物可降解塑料行業卻讓業內人士擔憂。秦林以自己多年的經驗分析,塑料制品行業,只要利潤高于20%肯定是非常好的項目,現在生物可降解領域的利潤非常高,大量企業都在參與。未來短期內,下游可能都很難拿到原材料,長期來看很可能會出現惡性競爭。“這樣一來,就會拉低行業利潤,最終,一批企業又會離開這個行業。”
“我們要看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過一兩年之后,現在剛剛進來的企業可能會覺得沒有利潤可圖,會轉行不做,也會變賣一些生產設備。這對我們來說是個機會,到時候我們會低價收購一些設備或企業。”秦林說。
(實習生劉冠叢對本文亦有貢獻)
記者手記丨躁動的可降解塑料行業
平穩得沒有一絲波瀾的塑料行業,因為一紙“限塑令”瞬間沸騰。原本并不為大眾所知的生物可降解原材料聚乳酸成了香餑餑。
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聚乳酸就被科學家縮合所得,但由于技術難度大、生產成本過高等原因,直到本世紀初才開始商業化生產。這些原因也導致聚乳酸在塑料行業的應用并不廣泛,這從其一直以來產量很小卻長期供過于求的狀況就可見一斑。
然而,“限塑令”推出后,聚乳酸迅速成為行業關注焦點,原本供大于求的市場,變得一貨難求。
更為值得關注的是,當記者以求購者的身份聯系聚乳酸生產企業時,不同企業的報價千差萬別,有些企業甚至對買家設定要求,達不到要求不賣。
躁動起來的聚乳酸市場,讓從業者們喜憂參半,既看好行業未來,也隱隱擔心市場過熱,會盛極而衰。
無論如何,生物可降解塑料肯定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聚乳酸也必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市場可期。但是,如果盲目投入甚至跟風炒作,飛得越高,落地時可能會摔得越狠。
本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歸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記者:李彪
編輯:陳星
視覺:蔡沛君
排版:陳星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