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07 17:46:22
每經記者|黃小聰 每經編輯|葉峰
近日,長信基金的基金經理安昀在半年報中,忍不住吐槽一只成長型基金,并表示"基金經理從業才三年,做投資僅一年,規模從去年的十幾億迅速膨脹到當前的近兩百億,該產品基本上全倉半導體。這樣真的好嗎?"
雖然沒有直接點名,但查閱市場上與之相類似的基金,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諾安基金蔡嵩松掌管的諾安成長。
那么,這樣的網紅基金,究竟是好還是不好?投資者又該如何看待?
成長風格基金經理遭同行吐槽
先從基金半年報來看下,長信基金的安昀目前管理的基金僅有長信內需成長混合,截至2季度末的資產凈值規模不到30億元。
另數據顯示,截至9月4日,該基金年內的收益達67.81%,排在同類前十分之一的位置,可以說也是相當不錯。
不過最近,該基金經理不是因為業績不錯火了,而是因為在半年報中的一段吐槽火了。
基金經理先是在半年報中表達了對市場的看法:“股市的估值處于高位這個已經無需多言了,相信從業人員心里都明白。雖然都說是結構問題,但事實上大家印象中的‘低估值板塊’估值早已不低。上證50和滬深300的ttmpe都處于過去十年的77%位置,遑論中小創了。”
隨后,他又表示:"散戶入場可以從市場的成交量和基金發行火爆中感受出來。其實流入的量不是問題,速度才是問題。最近聽說一只硬核成長類產品,基金經理從業才三年,做投資僅一年,規模從去年的十幾億迅速膨脹到當前的近兩百億,且大部分規模是今年二季度流入的,該產品基本上全倉半導體。我不禁陷入深思,雖不免有葡萄好酸之嫌,但是這樣真的好嗎?從歷史統計可以清楚看到,投資股市的盈利分布也是遵從二八甚至一九原則,一定是很少部分人賺錢,絕大部分人買單。很不幸的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極少數人。"
雖然該基金經理并沒有直接點名這只硬核成長類產品的名字,但從全市場來看,與之提到的這些特征比較符合的產品,相信很多投資者很容易就聯想到諾安成長混合。
定期報告顯示,諾安成長混合在上半年的申購贖回數據確實是非常搶眼,整個上半年的總申購份額約為255億份,但總贖回也達到了約215億份。持有人戶數更是達到了約115萬戶,個人投資者占比高達92.64%。
追逐熱門未必是最佳路徑
其實這么多年,自帶網紅體質的基金,大多都是不走尋常路。
從早年的押寶重組題材,到后來的押寶行業、押寶某幾只個股,這里面誕生了不少話題性的基金經理,比如此前的任澤松,再到這兩年的劉格菘、蔡嵩松等。
這其中會有很多質疑,包括同業的質疑,因為大比例的集中重倉持股,風格的漂移或是極端化、凈值大幅波動、規模的快速攀升,對于一只追求長期的基金來說,或許并不是好事。
但有意思的是,市場上也有這樣一批投資者,就喜歡追蹤這一類的網紅基金,他們看中的只是基金業績短期的爆發力,一旦表現不如人意,往往又伴隨著謾罵。
對于這些投資者,很難說他們是不合格投資者或是投資新手,有可能就是一些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者,就像一些投資者專注于套利機會一樣。
因此,對于這樣的網紅基金,也不能簡單說它是好還是不好,對于了解它的人,風險能夠承受,那么是否追逐取決于投資者自身。
但對于不了解的投資者,則是非常有必要提醒,不要因為短期的業績去決定是不是要介入,而且應該全方位地去了解自己的投資預期是否與基金相匹配。
一個鮮活的例子,記者身邊就有朋友從7月份以來也分批追買了上述網紅基金經理管理的另一只產品,但是近2個月時間,目前尚浮虧5%左右,而同時買的另一只由業內知名老將管理的產品,目前浮盈將近15%。
說到底,不管是投資者還是基金經理,都是希望投資業績好,但是具體到方式方法,一味追逐熱門的未必就是最佳路徑。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