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12 11:03:53
每經記者|孫桐桐 每經編輯|裴健如
熱點數字一:3年
4月6日,在小米召開的米粉“OpenDay”上,小米集團CEO雷軍在直播中再次回應了造車計劃,表示“愿意全力以赴為米粉造好車”。雷軍稱,小米發布的第一款車“一定會是那個時間里的最尖端產品”,預計會在3年后推出。關于首款車的車型,小米曾做調查,其中,有45%用戶希望小米首款車是轎車,40%用戶希望是SUV,還有7%~8%的米粉希望是跑車,另有5%~6%的用戶則是期待房車。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朱萬平 攝(資料圖)
點評:進入2021年,隨著百度、小米官宣造車,科技公司逐漸從幕后走向臺前,在汽車領域的發聲愈發密集。此前的“汽車+互聯網”已經有向“互聯網+汽車”轉變的趨勢。未來,汽車智能化、網聯化已經是行業共同認識,互聯網公司的話語權也會越來越大。
熱點數字二:3.1倍
4月9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3月,國內汽車銷量約252.6萬輛,環比增長73.6%,同比增長74.9%;今年第一季度,國內汽車銷量約為648.4萬輛,同比增長75.6%。
具體來看,2021年3月,國內乘用車、商用車以及新能源汽車三大板塊均呈現同比大幅增長。其中,乘用車銷量約為187.4萬輛,同比增長77.4%;商用車銷量約為65.1萬輛,同比增長68.1%;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21.6萬輛,同比增長247.4%。
一季度,新能源汽車銷量繼續保持較好的增長態勢,其中,純電車型增速更為明顯,1~3月,純電車型累計銷量43.3萬輛,同比增長3.1倍,高于新能源汽車整體增速。
圖片來源:攝圖網
點評:受疫情影響,去年同期國內車市銷量基數較低,所以,今年3月各類車型產銷同比均呈現大幅增長。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幅提高,尤其是純電車型領先大盤,也說明了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與日俱增。
熱點數字三:500億元
4月8日,在“2021科技體驗日”上,上汽通用汽車公布了其在電動化、智能網聯化領域的領先科技與戰略布局。據了解,為順應新技術發展趨勢,上汽通用汽車將加大投資,預計到2025年,其在電動化和智能網聯化新技術領域的規劃投入將超過500億元。
在電動化方面,到2025年,上汽通用汽車將推出10款以上基于Ultium平臺的國產新能源車型,覆蓋旗下三大品牌。在車聯網方面,2025年前,全新一代VIP智能電子架構將應用于旗下三大品牌的所有新車型。全新一代VCS虛擬座艙系統將于2022年率先搭載于凱迪拉克車型,并陸續推廣到旗下三大品牌。智能駕駛方面,基于VIP智能電子架構的增強型Super Cruise超級智能駕駛系統將在凱迪拉克車型上首發,并逐步推廣到別克和雪佛蘭未來新車型上。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孫桐桐 攝(資料圖)
點評:電動化、智能網聯化已成為汽車行業不可逆轉的發展大勢,上汽通用開始加速轉型,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傳統車企轉型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熱點數字四:55.5%
日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以下簡稱流通協會)發布的最新一期“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調查”VIA(Vehicle Inventory Alert Index)顯示,2021年3月,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55.5%,較2月上漲3.3個百分點,庫存壓力進一步增加。
不過,隨著二手車流通領域的“放管服”改革政策落地,國內二手車行業正煥發出蓬勃生機。據流通協會最新一期“中國二手車經理人指數”(UCMI),3月份國內二手車經理人指數為51.7%,環比增長10%,行業景氣度正加速提升。
圖片來源:攝圖網
點評:盡管國內車市已恢復正常水平,但經銷商庫存指數上升,庫存壓力進一步增大,經營狀況仍然面臨困境。隨著電動化浪潮帶來新的銷售模式,傳統經銷商或將面臨更多挑戰。
熱點數字五:3000億元
4月9日,在上汽零束SOA平臺開發者大會上,上汽集團正式宣布,“十四五”期間,將在智能電動等創新領域投入3000億元,全面向高科技企業轉型。同時,上汽還發布了“零束銀河全棧”解決方案,基于中央集中式電子架構、SOA軟件平臺、智能汽車數據工廠、全棧OTA和網絡安全方案,以及智能化場景服務平臺,打造云管端一體化智能汽車全棧解決方案。其中,“中央集中式電子架構、SOA軟件平臺”等最新技術,將于今明兩年在智己汽車和R汽車高端智能電動產品上陸續落地。
圖片來源:攝圖網
點評:此次開放SOA軟件平臺,面向OEM和供應商伙伴、普通用戶、第三方開發者,“度身定制”專屬開發環境和工具,表明上汽集團正加速向科技企業轉型。不過,要想真正實現智能化的落地,還需要眾多玩家共同入局,形成規模優勢。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