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13 16:52:58
◎據西門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總經理施安介紹,SSMR已在中國與本地供應商建立了長期戰略伙伴關系,超過80%原材料來自中國供應商。“對于剩下不到20%的部分,如果有非常優秀的供應商做到良好的性價比,我們是非常愿意積極尋求合作的。”
每經記者|金喆 每經編輯|湯輝
盡管全球經濟還未從疫情中全面復蘇,中國高端醫療設備市場的升級戰正變得越來越激烈。近日,西門子醫療宣布,全球首款1.5T生命感知磁共振(MRI)MAGNETOM Altea在中國上市。在4月10日,GE醫療也對外發布全新一代超高場SIGNATM 7T磁共振。
近年來,中國心血管、癌癥發病率及死亡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但目前放射治療設備人均保有量偏低,疾病診治面臨重要挑戰。西門子醫療亞太區總裁陶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每百萬人口對應的放射治療設備,美國為11臺,WHO(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數為3臺,而中國這一數字為1.5,依舊存在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
國元證券此前在研報中指出,受制于大型影像設備配置證限制,國內MRI市場增量穩定,每年1000臺左右,主要為1.5T超導和永磁MRI。根據中國醫療器械裝備協會數據,2017年國內MRI保有量為8289臺,總體滲透率較低,1.5T MRI目前仍以進口廠商為主,但國產企業發展速度較快,聯影醫療、朗潤醫療、萬東醫療等國產品牌脫穎而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進口廠商西門子、GE、飛利浦組成的“GSP”三巨頭長期以來牢牢占據國內三級以上醫療機構的MRI市場。根據第三方平臺醫招采發布的數據,西門子、GE和飛利浦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8.52%、22.35%、20.26%,而國產品牌聯影、萬東醫療分別為19.21%、1.98%。
不過,與歐美國家比,中國放射治療設備的人均保有量仍不足。陶琳在接受采訪時指出,中國每百萬人口對應的放射治療設備只有1.5臺,而美國為11臺。《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據此推算,這一數據只相當于美國的1/7。
而現在,很多三甲醫院磁共振檢查都需要提前預約。一位磁共振廠家的產品經理則對記者表示,磁共振檢查的時間比較慢,一般來說,做一個部位的核磁共振檢查往往需要好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所以很多醫院做核磁共振檢查時需要預約,有的醫院甚至還需要等好幾天。
隨著未來中國老齡化加速,臨床檢查需求持續增長,未來中國也將是全球MRI設備最大的市場之一。陶琳表示,中國市場是公司全球最大的市場,西門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SSMR)是公司全球最大的研發和生產基地之一,全球每三臺裝機的西門子醫療磁共振整機系統中,就有一臺來自SSMR,SSMR80%的原材料供應也來自中國本地的供應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留意到,盡管GSP在國內占據壟斷地位,但MRI設備的國產化比重在不斷提升。不只是國產品牌,GSP也有部分設備在中國生產,并實現零部件本土化。
某國產品牌磁共振設備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據西門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總經理施安介紹,SSMR已在中國與本地供應商建立了長期戰略伙伴關系,超過80%原材料來自中國供應商。目前沒辦法百分之百做到本土化供應的原因之一是磁共振里面最重要的一個資源是氦氣,沒辦法從中國本地得到,在德國也不是本土供應商提供。“對于剩下不到20%的部分,如果有非常優秀的供應商做到良好的性價比,我們是非常愿意積極尋求合作的。”
在大型影像設備配置證限制下,各大MRI廠家也把研發重心放到MRI的痛點上。前述磁共振產品經理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磁共振掃描有兩方面局限性比較突出,首先噪音是磁共振掃描無法回避的問題,90分貝比汽車從身邊開過的聲音要大,此前患者需要在封閉的設備內忍受這樣的聲音長達10分鐘。其次,傳統掃描需要患者配合設備,通常面對兒童患者時很難滿足。
對于此次發布的Altea,西門子醫療大中華區總裁王皓指出,這是1.5T中最高端的設備,基本上擁有了所有人工智能的技術,會讓整體效率能力做的更好,更適合于高端醫療機構做非常主力的科研和臨床檢查。
“現在企業都在大孔徑、短磁體技術,零液氦消耗技術、射頻技術、主動降噪等方面做很多嘗試,把AI技術融入到掃描端和成像端,來解決之前臨床遇到的難題。”華南一家大型三甲醫院心血管科牽頭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總體來說這兩年國產品牌有了不小突破,但外資產品依然是大型三甲醫院的主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