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08 20:08:10
每經編輯|趙慶
據央視財經報道,今天(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占據地表面積的70%以上,影響著世界的氣候和天氣。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在口罩產能增長的同時,廢棄口罩數量也在飛速增長,而這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可謂是廣泛甚至致命的。
有分析報告指出,2020年全球共生產了大約520億個口罩,其中至少15.6億個因處理不善流入海洋。此前據新華社報道,部分廢棄口罩入侵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而降解這些口罩需要超過450年。大量廢棄口罩將直接影響海洋生物、鳥類、漁業、水產養殖并可能引發更大規模后續災害。
2020年12月,海洋保護機構亞洲海洋組織發表報告稱,該組織此前發現,由于口罩被隨意丟棄,不少海洋生物被口罩左右兩邊的耳帶纏繞而死亡。此外,企鵝因誤食口罩、無法消化和進食而身亡,海鷗被口罩掛繩勒住雙腳導致關節腫脹、無法動彈的事件屢有發生。
口罩在海水中不斷吸收積累有毒物質,海洋生物把它當作水母吃下去后,可能阻塞食道而餓死,也可能會緩慢中毒而死。
生態環境部固管中心正高級工程師鄭洋表示:口罩的材質主要是塑料的成分,由聚丙烯組成,屬于不可降解的塑料。如果把它扔到自然環境中,生物系統很難消化、吸收掉,降解時間可能有幾十年到幾百年。
和其他石油制成的塑料相比,熔噴布和無紡布的纖維直徑極細,口罩使用過程中又導致更多微塑料形成。
研究表明,未使用過的口罩的平均微塑料釋放量為71-308個/只,而使用過后微塑料平均釋放量增加至682-1918個/只。目前,在人類活動極少的南極洲海域、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都發現了微塑料,這些小顆粒很容易被魚類吃進肚子,最終隨食物鏈進入人體。
專家建議,應出臺更系統規范的廢棄口罩集中收集、統一處理辦法,最大程度避免廢棄口罩引發的病毒傳播及破壞生態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財經、新華社
本文圖片來源: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