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推薦

          每經網首頁 > 推薦 > 正文

          如何撬動科創支點?求解“西安之謎”:要素成本、資本運作、供應鏈考驗中小企業躍“龍門”

          每日經濟新聞 2021-07-30 17:59:58

          ◎“中小企業要解決融資問題,首先打鐵仍需自身硬,企業要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西安市工信局副局長景六剛認為,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既存在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情況不夠掌握,金融產品的設計還不夠貼近中小企業的問題,但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的綜合素質仍有待提高。

          每經記者|葉曉丹    每經編輯|湯輝    

          “西安是科教大市,但西安企業創新能力相對不足,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坊間有人把它稱為‘西安之謎’”。7月初,在梳理當前西安市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時,西安的官員和企業家都提到了這一現象。

          構建一座城市的企業發展生態,除了頭部和明星企業,中小企業是生態中的長尾,雖細小卻重要。

          7月2日,工信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快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的指導意見》,提出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格局,力爭到2025年,梯度培育格局基本成型,發展形成萬家“小巨人”企業、千家單項冠軍企業和一大批領航企業。其中專精特新企業和小巨人企業,多數為中小企業。

          2021年7月初,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組織的“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萬里行”暨“專精特新企業調研采訪行”第一站落地西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跟隨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的調研隊伍,先后走訪、調研了數十家西安當地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深入了解當前西安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機遇與煩惱,第三方機構服務中小企業過程中的優點和痛點,以及當地政府在過去一年服務中小企業過程中的工作和接下來的發力方向。

          如何才能更好地通過資本運作推動中小企業發展,打通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任督二脈”?除了金融機構,企業又需如何規范自身?中小企業要素成本、供應鏈掣肘如何破解?坊間戲稱的“西安之謎”,在科創板開板后,能否為西安帶來新契機?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截至7月15日,西安已有44家A股上市公司,2019年至今,新上市企業共計11家。此次調研中,記者了解到有多家“小巨人”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正在籌劃上市,而西安不乏在汽車零配件、航空航天、光伏、醫療等產業深耕多年的中小企業,能否打開躍“龍門”通道,或許可以揭開“西安之謎”的謎底。

          調研組走進西安市“小巨人”企業生產基地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葉曉丹 攝

          科創“大市”距離科創“強市”還差什么?

          十三朝古都西安,2020年的GDP突破了萬億元大關,比2019年增長5.2%。全市一二三產業的結構占比為3.1:33.2:63.7。

          從2020年工業主要行業產值增長速度來看,西安市在裝備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的同比增長速度均超過13%。

          西安擁有密集的科教資源以及相對完整的工業基礎,每年在校畢業生130萬人,有近60位兩院院士,聚集了國內眾多航空、航天、兵器等領域的科研單位、專業人才及生產力量。但長期以來,這些優質資源卻未能充分轉化成經濟發展的動力。這是2020年9月,《西安日報》報道當前西安市經濟發展時指出的問題。

          意識到這一問題的西安市政府,基于其自身產業基礎,正在大力發展硬科技企業。2021年6月發布的《2021中國硬科技創新發展白皮書》顯示,西安市硬科技發展指數為62.02,居所有主要城市第7位。

          人才是此次走訪和調研的中小企業主反饋的一大問題,圖為調研組走訪的某企業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葉曉丹 攝

          西安市政府官網報道稱“總體上看,西安市作為硬科技發展的挑戰者城市,硬科技發展基礎好,硬科技產出豐富,但在基礎研究投入、硬科技發展環境等方面還存在明顯的短板。”

          連續三年,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調研組對西安中小企業發展環境進行了調研評估。其最新發布的《2020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顯示,西安市在36個全國主要城市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中排名第13位。

          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場環境、法制環境、融資環境、創新環境、政策環境幾類指標中,西安市的融資環境分數,明顯低于其他幾類指標分數。

          “2020年評估調研小組對西安提出了一些整改的問題,譬如信用融資機制不夠完善,小微企業政策性融資擔保業務發展不足。”西安市工信局副局長景六剛在調研評估組調研期間匯報時表示,“針對去年指出的這些問題,我們高度重視,組織相關的部門進行了認真的分析,采取了一些針對性的措施。譬如今年西安市設立了10億元的小微企業融資擔保增信基金、調整完善了市級領導小組,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搭建中小企業民營經濟訴求響應平臺,幫助中小企業紓困等。”

          問題仍不少,中小企業融資難突出

          要實現科教資源轉化為企業科創動能,背后離不開資本的助力。

          西安市一家專精特新企業反饋,公司前幾年因流動資金緊張,計劃做一輪融資,當時和本地銀行溝通,“我們想拿廠房或者土地進行質押,但由于土地證和房產證都是滯后的,銀行沒批準。銀行要求企業用第三方擔保融資,而擔保公司除了收取擔保費的2個點費用外,還要將企業主個人的財產和房產捆綁進去。我個人感覺西安當地的金融機構,風險意識比較強,不愿承擔任何風險。”

          還有西安本地企業表示,對于當前處于新興賽道的中小企業,其產品尚在市場培育階段,需要資金推動后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啟動融資時,西安本地的風投機構,往往根據PE模型,依據公司凈利潤進行估值,但這對于很多弱周期、新賽道的企業,比較難獲得本地風投認可,反而是部分沿海風投機構敢在這一階段投入資金。

          此外,還有企業服務機構亦提出,當前地方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更多的是招大引強,但可能忽視了“招新”,即新興潛力股企業。產值和稅收是招商考核的兩大關鍵維度,但企業的技術先進性、后續借道資本市場后的發展潛力,是值得關注的一個維度。

          每經記者隨行采訪西安當地“小巨人”企業

          圖片來源:經濟日報記者 攝

          當然行業不同,面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

          在跟隨工信部調研組走訪調研過程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調研的數十家中小企業中,有多家企業提到了當前融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部分企業因下游客戶賬期時間較長,容易造成企業流動資金緊張,但在融資過程中,中小企業很可能因抵押物不足、或者沒有可經營的固定資產,在融資方面仍有壓力。

          電子信息制造、汽車產業、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制造、生物醫藥是西安市當前的六大支柱產業。硬科技制造業的產業背景,也給當地制造業中的中小企業提供了另類融資路徑——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或者科技貸。此次受訪的專精特新企業和小巨人企業,有多家企業負責人反饋企業有利用知識產權進行質押融資。

          提及知識產權融資,西安汽車零部件產業園總經理劉少利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公司新研發出來的項目,原本不想申報專利,后來一家知識產權專利公司,不停推薦我申報專利,我想他推薦我的動力,可能是為了申報專利的服務費,結果專利申報了之后,我發現后面在公司融資貸款的時候,居然用得上,解決了500萬的融資擔保。”不過,也另有企業反饋,當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仍存在對企業專利的價值評估難、評估費用較高等問題。

          審視融資風險閾值的復雜性

          在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背后,實際上也不能忽視金融機構對資金風控的考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和江浙一帶某全國性商業銀行的地方負責人交流了解到,為了避免銀行貸款不良率攀升,在對中小企業提供融資貸款的過程中,要有“抓手”,即有相應資產抵押或者可變現資產。

          一位浙江地區銀行業資深人士向記者表示,當前中小微企業不少存在信息不對稱、缺少抵質押物,故而在融資方面,銀行也相對更謹慎。提及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該人士則認為,當前中小企業專利或者知識產權,有一些價值并不大,所以在質押融資的過程中,給出的評估價值往往不高。

          在此次調研中,西安大普小微企業創業基地作為中小企業服務方,累計服務了120家企業,其負責人梳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時,提到了另一種情況,即部分中小企業自身存在賬目不規范的問題,導致融資難。

          調研組走訪西安當地小巨人企業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葉曉丹 攝

          “有一些中小企業的賬目,沒有嚴格按照財務制度的要求做好發票的開具和統計,比如去年陜西省出臺的技改專項政策,園區不少企業獲得了補貼支持,但不能按照政策規定提供相關設備采購發票的企業,也很難申請補貼。”西安大普小微企業創業基地負責人表示。

          “中小企業要解決融資問題,首先打鐵仍需自身硬,企業要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西安市工信局副局長景六剛認為,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既存在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情況不夠掌握,金融產品的設計還不夠貼近中小企業的問題,但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的綜合素質仍有待提高,“如果企業的賬是亂的、管理是亂的,產品沒有競爭力,銀行要規避金融風險,在貸款方面當然會更謹慎。”

          從西安市方面提供的數據來看,西安市正在加大對中小微企業金融支持的力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此次調研中獲取的《金融支持西安市民營小微企業發展情況》(人行西安分行營管部,2021年6月11日)顯示,截至2021年4月末,西安市本外幣存款金額26489.67億元,同比增長8.56%;本外幣貸款余額27250.08億元,同比增14.12%,貸款增速在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第六。全市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同比增長51.82%,高于各項貸款增速37.81個百分點,增速已連續四個月超過50%。

          待解的要素成本困擾

          除融資問題外,在此次調研中,土地要素也成為多家專精特新企業反饋的一大瓶頸。

          “目前存在發展態勢和發展資源不匹配的矛盾,當前公司業務飽滿,但土地和廠房資源不夠,限制了公司的發展,地方政府給地非常謹慎。”西安興航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反饋。

          陜西省國生軍民融合商會秘書長謝干躍也提到了當前中小企業在獲取土地資源方面的難題。謝干躍表示,目前商會有204家企業,很多是規上企業,但在獲得土地、廠房方面,仍比較難。

          謝干躍指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小企業對土地的需求可能是20-30畝,但數量太小,政府很難做配套建設。

          針對中小企業土地、廠房建設問題,有多家第三方服務機構提出,是否可以通過化零為整,以園區或者商會實體企業的身份申請滿足政策要求的土地規模,然后根據產業鏈上下游規劃,再分割給各中小企業?

          7月16日,西安發布披露,《西安市2021年度建設用地供應計劃》已正式印發,2021年度全市計劃供應土地3.979萬畝,經營性用地規模2.2987萬畝。其中,2021年度供應土地最多的為高新區,達5973畝。

          除了土地要素,對西安市的中小企業而言,人工成本也是一大考驗。

          西安市安森智能儀器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魏卓介紹,企業目前正在發展過程中,對新技術人才需求量較大,為了解決人才問題,公司在杭州建立了研發中心,其目的在于招攬高端人才,保證技術的先進性,在西安市內的人才招聘,則主要是職業技術人才的招聘和培養,專業技術的員工則主要通過內部培養。

          不過,魏卓也提到當前招聘技術和研發人才遇到的問題之一,是近年來西安吸引了很多知名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大企業的薪酬、品牌效應具備更強的競爭力,這對于成長期企業的人才吸收是有壓力的。

          安森智能新研發的機器人產品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葉曉丹 攝

          對于多數系民營的中小企業來說,更大的挑戰來自于當地人就業擇業的觀念。不少員工來民營企業可能只是一個過渡,本地人更傾向考編或是去國企。

          如何打破觀念的樊籠,人盡其用,這個問題可能不僅僅是西安面臨的人才問題。

          此外,還有產業鏈配套的問題,也是當前西安市中小企業需要重視的一個維度。

          西安汽車零部件產業園總經理劉少利認為,陜西的上市公司大多以制造業為主,行業屬性聚焦在新材料、軍工、航空航天等領域,很少通過規模化市場競爭形成,多以技術能力見長。未來西安市在供應鏈上下游配套方面,仍有空間。

          西安市工信局副局長景六剛亦提到,未來仍要增強西安市主導產業的產業鏈上下游配套,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

          7月7日,陜西省明確23條重點產業鏈,推動實施“鏈長制”。其中提及將支持一批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快發展,不斷提升產業鏈企業專業化能力;鼓勵供應鏈企業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質量管理、追溯服務、金融服務、研發設計、采購分銷等拓展服務。

          “龍門行動”助躍龍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此次調研的“小巨人”企業中,龍騰半導體今年6月向科創板遞交招股書,而從新三板摘牌的安森智能,正蓄勢待發,籌備登陸資本市場。

          調研組走訪西安當地企業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葉曉丹 攝

          安森智能總經理魏卓提及,公司之前掛牌新三板后,能明顯感覺到融資方面的變化,上市募資比沒上市前渠道更多。當前,公司獲得了新一輪的資本投資。

          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5日,西安已有44家A股上市公司,2019年至今,新上市企業共計11家,占西安上市公司數的1/4。

          西安市工信局副局長景六剛表示,對西安市中小企業來說,資本運作還是一個短板,很多中小企業主對資本運作的重視程度還不夠。

          “我們正因為對資本運作或者說對資本市場運作不精通、不熟悉,才導致了西安這么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本地轉化率不高。”西安市工信局中小企業發展處處長張杰表示,“下一步要通過活躍西安的資本市場,來解決西安本地資源、科教資源的轉化問題。”

          事實上,自2018年以來,西安市加大了對本地企業上市的培育,2018年8月,西安市發布了推進企業上市和并購重組的“龍門行動”計劃,提出到2021年,爭取全市境內外上市企業達到100家;培育千億市值上市企業1家以上,百億市值公司5家左右。

          梳理西安上市公司數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截至7月15日,西安市擁有3家千億市值上市公司,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光伏巨頭隆基股份。

          科創板的開通,也給西安的硬科技類企業打開了登陸資本市場的新渠道,記者發現,在2019年至今上市的11家企業中,有5家為科創板上市公司。

          而作為上市的后備軍,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則是不可忽視的潛力隊伍,2021年3月有媒體報道,陜西省再次出臺相關舉措推動企業上市,這次惠及的范圍是陜西省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進入陜西省上市資源后備庫的“專精特新”企業除了將得到相關培訓、路演等服務外,若成功登陸資本市場還將得到相應的資金獎補。

          資本市場作為直接融資渠道之一,連接了一二級市場投資人、企業以及其他金融中介。近年來,具備硬科技和科創實力的企業,其價值愈加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在這樣的形勢下,西安市專精特新等中小企業,能否借此奔流,魚躍龍門,后市仍可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西安之謎” 中下企業 科創板 資本運作 供應鏈 上市融資 制造業 科創 融資難 專精特新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日韩欧美无线码在线 | 中文字幕日韩在线 | 久久国内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性色在线 | 五月丁香六月婷婷网线视频 |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