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8-24 19:40:40
天風證券零售業務負責人王洪棟此前表示,基金投顧業務對于券商的財富管理轉型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可改變券商的行為模式。
每經記者|李娜 每經編輯|吳永久
8月24日晚間,國聯證券發布2021年半年報,截至6月30日,本集團營業收入11.30億元,同比增長37.42%;歸屬于本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79億元,同比增長17.98%。
作為首批獲得基金投顧業務資格的唯一一家中小型券商,國聯證券基金投顧業務快速發展。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30日,國聯證券的基金投顧從業人員640人,基金投顧業務簽約總人數97338人,授權賬戶資產規模為71.08億元。這也意味著今年上半年,國聯證券基金投顧的簽約客戶數增長了83%,授權賬戶資產規模同比增長了32.76%。
立足蘇南的國聯證券,在引入了新的管理層后,開始持續躬耕于打造差異化、特色化產品形成核心競爭力之路。
最新出爐的2021年半年報顯示,截至 6月30日,國聯證券營業收入11.30億元,同比增長37.42%;歸屬于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79億元,同比增長17.98%。而在過去的2020年上半年,國聯證券的營業收入只有8.22億元。
具體分項業務來看,經紀及財富管理業務實現收入3.56億元,同比增長15.82%;投資銀行業務實現收入2.00億元,同比增長33.76%;資產管理及投資業務實現收入1.04億元,同比增長 142.28%;信用交易業務實現收入1.39億元,同比增長23.63%;證券投資業務實現收入2.69億元,同比增長 42.58%。
就上述增長速度來看,上述五大業務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資產管理業務增速最快。
事實上,2021年是“資管新規”即將完成過渡期的“新資管元年”。隨著降杠桿、去通道、打破剛性兌付的業務整改進入尾聲,券商資管規模壓降速率逐漸平緩,主動管理規模穩步提升,策略重點逐漸從固收向固收+以及多資產投資組合轉移的態勢,反映出在產品凈值化的趨勢下,投資者風險偏好逐漸上升。
國聯證券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立足于加強主動管理能力,優化投研專業化體系,結合自身的牌照優勢,有效提供專業化資產配置和底層資產評價服務,形成核心策略輸出;持續加強機構客戶開發,有效推進渠道代銷和機構定制,經營業績及市場影響力顯著提高,進一步擴大市場占有率。
而在2021年下半年,公司資產管理業務將持續打造資產配置能力、產品覆蓋及評價能力、產品風險控制能力三大核心能力,深耕資產配置與泛FOF平臺構建,圍繞公司大方向 體系,在成熟完備的基金研究框架下,搭建集公募、私募一體的多策略產品池,提供長期穩健的產品配置服務,推動靈活資產配置+“大方向”產品配置雙輪驅動。
作為首批獲得基金投顧業務資格的唯一一家中小型券商,國聯證券選擇了自有和外部平臺共同驅動模式,其基金投顧業務在業內也呈現一路領先的趨勢。
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國聯證券擁有基金投顧從業人員640人,基金投顧業務簽約總人數 97338 人,授權賬戶資產規模71.08億元。 相比之下,2020年底時,公司基金投顧從業人員573人,基金投顧簽約資產規模53.54億元,簽約戶數53183戶。這也意味著,今年上半年時間,國聯證券基金投顧的簽約客戶數增長了83%,授權賬戶資產規模同比增長了32.76%。
不可否認,在券商頻頻提及的財富管理轉型當下,作為中小券商的代表國聯證券顯然選擇了基金投顧作為抓手之一。
天風證券零售業務負責人王洪棟此前表示,基金投顧業務對于券商的財富管理轉型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可改變券商的行為模式。目前,公募基金銷售是券商財富管理的重要業務。券商的工作核心是要幫助線下的投資顧問建立長期投資和資產配置的價值觀和工作方法論,逐步形成正確的投資理念。
國信證券非銀團隊認為,國聯證券現已形成包括財富管理、投資銀行、資產管理、研究與機構銷售、固定收益、股權衍生品與私募股權投資業務等在內較為完善的業務體系。其中,財富管理業務是公司的特色業務,近年來公司經紀與財富管理管理業務迅速發展。
數據進一步顯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為2.00億元;報告期內,公司股票、基金代理買賣證券交易額10,560.9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4.36%。公司客戶總數134.12萬戶,較上年同期增長9.61%。
展望 2021 年下半年,國聯證券將進一步完善圍繞“小 B 大 C”客戶的覆蓋和服務體系,為泛財富管理轉型提供有力支撐。加強基金投顧外部渠道開拓,持續做好互聯網渠道的線上運營。以“大方向 50”和高端定制為抓手,擴大權益類產品銷售規模。大力開拓私募機構客戶,持續完善私募產業鏈并在部分服務上建立差異化優勢。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