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07 08:56:27
每經記者|陳晨 每經編輯|吳永久
隨著注冊制推進,Wind數據顯示,受益于2021年各項政策紅利,今年前三季度A股IPO市場共有373家公司完成上市,較同期增加78家,同比增幅達26.44%,募集資金共計達3768.41億元,同比增長5.93%,市場存量進一步擴大。因此,今年前三季度IPO項目融資家數和募集資金額均創歷史新高。
雖然行業集中度仍然高居不下,七成的IPO承銷規模被前10家券商瓜分,但也不得不說的是,今年前三季度前10家券商的IPO承銷規模及收入占比均同比下滑。一些中小券商的表現更為可圈可點。尤其是隨著北交所的成立帶來市場增量,本來就在新三板更有市場份額的中小券商將會更加受益。不過,可以想象到的是,后續北交所IPO業務的競爭將明顯加劇。
滬上一家券商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北交所設立后,中小企業上市機會增多,中小券商受市場競爭環境影響,投行業務較為下沉,因此能在新三板業務中占據一定優勢。但在后續競爭中,中小券商應堅持服務中小企業初心,持續業務下沉,挖掘細分賽道的隱形冠軍,有望走出獨特發展道路。
畢馬威分析稱,得益于經濟逐步復蘇及注冊制上市制度的推動,A股市場繼續表現活躍。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電信成功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募資總額達542億元,這是2021年前三季度全球募資金額最大的IPO。由于科創板和創業板仍然受歡迎,A股市場募資金額創歷史新高。
于是,在IPO項目募集資金及家數增長的同時,保薦機構的主承銷業務也在增長并向頭部集中。W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IPO承銷金額前5名和前10名分別占比54.25%和70.46%。也就是說,前5家券商的承銷金額就占到全市場的一半以上,而前10家券商的承銷金額就占到全市場的七成以上。
具體來看,今年前三季度,中金公司、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IPO承銷金額居于前三,分別達639.28億元、625.26億元和352.20億元。此外,海通證券、華泰聯合、國泰君安、東方投行、民生證券的IPO承銷金額也超過100億元。
IPO承銷收入方面亦是如此。W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券商IPO承銷收入185.78億元,同比增長1.71%。其中前5名和前10名的IPO承銷收入分別占比達到40.54%和61.19%。中信證券一馬當先,IPO承銷收入達25.55億元。此外,海通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以及民生證券的IPO承銷收入也超過10億元。
“大型券商在資本、資源、人員等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他們的行研、新股定價及承銷方面整體而言確實會比中小券商更為強勢。所以一些大型企業上市會首先考慮大型券商,即使有中小型券商加入,大多也是聯席。”滬上一券商人士說道。
雖然,不管是IPO承銷數量、金額以及收入方面,大中型券商具有較高的頭部效應,牢牢占據著市場份額,但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發現,今年前三季度的集中度較同期稍有下滑。
據記者統計,在今年前三季度IPO募集資金進一步擴容的情況下,前5名和前10名券商的承銷金額占比雖然達到54.25%和70.46%,但相較于去年同期,均下滑了近5個百分點。同樣,雖然IPO承銷收入總體實現增長,前5名和前10名券商的承銷收入占比也分別達到40.54%和61.19%,但這比去年同期均下滑了7個百分點。
對此,業內人士評價道:“近年來,行業普遍加大了對投行業務的投入力度,通過激勵體系改革激發團隊的工作效力,部分中小券商投行業務取得較大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釋了頭部集中度。不過,投行項目周期較長,較依賴于團隊能力和產業深耕,而投行人員流動性較大,其業務模式決定了頭部集中度不會在短期內快速提升,波動是正常現象。”
另外,國金證券人士進一步分析表示,超大型企業IPO日漸稀少,以往大型券商憑借一個或幾個大型企業IPO的承銷收入就可以超越中小券商全年收入的情況不再輕易出現。此外,2021年京東數科、滴滴出行等眾多大型IPO業務因各種原因終止或者中止,也是導致大型券商IPO業務收入增速下滑的原因之一。與此同時,隨著注冊制改革的推進,中小券商努力提升質控和風控水平,吸引優秀團隊,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在部分行業和業務類型上進行富有成效的差異化競爭,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另外,集中度在短期內波動很正常。
正如上述所說,今年不少中小型券商IPO承銷規模增長不俗,有的甚至是破冰。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有9家券商IPO承銷規模實現同比翻倍,分別是長城證券、中泰證券、渤海證券、東方投行、東莞證券、瑞信證券(中國)、中航證券、申萬宏源承銷保薦以及長江證券保薦,而且這其中有7家承銷規模均在前30名中。
此外,還有11家券商去年前三季度未有實現承銷IPO項目,而今年前三季度得以實現,其中中原證券、東北證券、五礦證券和中天國富承銷規模均超10億元。IPO承銷收入方面亦是如此。
前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注冊制背景下,投行業務供給充分,雖然頭部券商有市占率較高,但中小券商仍有廣闊發展空間,應持續完善內部制度,加大核心團隊建設,深耕優勢產業,推動投行業務與PE業務聯動,打造精品投行。
同樣,國金證券人士也表示,中小券商應專注于特定業務來建立優勢,而非綜合性業務;應基于自身優勢,進行差異化定位。此外,他還認為,中小券商完全依靠自身的資源稟賦,很難實現對大券商的追趕甚至超越,而戰略并購是中小券商實現市場占有率增長的最快途徑。
“市場化機制驅動下,研究、定價、承銷將成為投行真正競爭力。對此,我們加大了人員投入,招聘了包括債券銷售、股票銷售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我們和市場上的投資機構,包括公募私募、銀行、保險等,都在進行充分的溝通。”上述國金證券人士告訴記者:“聚焦、深耕細分行業,鑄就專業優勢,在業務全面覆蓋基礎上培育重點產業。就比如我們的保薦項目,主要分布在醫藥行業、汽車零部件行業、設備制造行業等。”
隨著北交所規則落地后,市場容量進一步擴大,券商投行業務被視為增量業務之一。不過由于新三板市場活躍度不高,券商在新三板布局呈現差異化,部分中小券商掛牌及持續督導排名靠前。
數據顯示,累計掛牌家數上,申萬宏源、安信證券、中泰證券、中信建投、東吳證券居前五;持續督導家數上,開源證券、申萬宏源、東吳證券、國融證券、中泰證券居前五;做市股票個數上,開源證券、申萬宏源、九州證券、中山證券、安信證券居前五。
上述國金證券人士分析稱,新三板具有較多市場份額的中小型券商在北交所開市初期將占據明顯優勢,但其前期的優勢建立在大型券商及保薦業務具有實力的券商未全面發力新三板的基礎上。而目前北交所的定位已經很明顯吸引了全體券商投行,隨著實力券商的全體加入,后續北交所IPO業務的競爭將明顯加劇。中小券商想保持在新三板建立的業務優勢,應當在內部制度設計、團隊建設、服務能力、內控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升級。
“國金證券目前督導的客戶相對較少,三板業務的市場排名與國金的投行業務市場地位并不相符,這與過去幾年我們公司相對穩健的三板業務策略有關。下一步,我們要做的是理順三板業務與北交所業務相關機制,挖掘和培育潛在客戶,根據客戶實際情況制定掛牌或上市方案,以便抓住北交所初建帶來的增量業務機會。”上述國金證券人士說道。
同樣,國融證券人士也告訴記者,后續公司將積極持續為精選層公司提供優質服務,配合做好精選層掛牌公司向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平移工作;同時為符合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并在北交所上市的創新層掛牌公司配置優質的保薦資源,協助掛牌公司保質保優平穩上市。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300471879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