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10 10:48:16
◎李守宇表示,綠色新基建的目標是推動我國能源結構調整以及產業升級。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從廣義和狹義層面理解其內涵。
每經記者|任飛 每經編輯|何劍嶺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474830
發展低碳、零碳經濟對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各國需要共同面對的長期課題。在11月8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中國創投行業ESG投資高峰論壇”上,深創投集團副總裁李守宇做了題為“綠色新基建,VC/PE大有可為”的主旨演講,分享了綠色新基建帶來的機遇,以及深創投在綠色新基建的投資實踐。
碳中和技術可以實現零碳和負碳排放,這已是業內的普遍共識,深創投集團副總裁李守宇表示,打開碳中和技術工具箱的“鑰匙”,關鍵在于要明確中國脫碳進程的重要一環。
“各國紛紛制定碳中和目標,2020年9月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向世界宣布了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以及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25%,風電、光伏發電裝機達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李守宇表示,這意味著節能減排、清潔能源將成為未來中國脫碳進程的重要一環。
李守宇表示,綠色新基建的目標是推動我國能源結構調整以及產業升級。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從廣義和狹義層面理解其內涵。“狹義的內涵是指減少能源行業碳排放,加強環境保護,更多地是強調行業本身;廣義的內涵是指與環保、碳中和直接相關或間接產生影響的產業鏈及科技應用。”
在他看來,能源供給側的產業鏈重構,將誕生大量的材料、設備、運營等投資機會。以光伏為例,目前光伏已經基本邁入平價時代,我國已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光伏發電全產業鏈,光伏組件產量連續多年全球第一。
為應對能源供給側的產業鏈重構,李守宇也總結了目前行業的政策指引及產業變化,包括新能源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出臺、集能源供給側與需求側于一體的“氫能”發展,以及科技創新在非能源領域的應用等。
在李守宇看來,在實現“雙碳”目標的路上,需要注意各行業的差別。尤其對于電力行業來說,未來的電氣化趨勢明朗,代替化石能源,同時將發電轉化為綠色電力或者零碳電力,均是產業、企業及創業者在當前最需要思考的發展命題。
對于投資機構來說,資本介入綠色產業生態的打造需要時間,但從需求側來講,確實也與綠色新基建的打造相互成就。李守宇在演講中指出,創業投資與綠色新基建的特征耦合共生,兩大作用最具價值。
“一是引導作用。引導科學家、企業家朝著減少碳排放的方向進行研發投入和創新創業,不符合綠色投資理念的不投資;二是扶持作用。發現具有潛在商業價值的綠色科技項目并投資,全面賦能已投綠色項目快速成長。”李守宇表示,雖然綠色科技比較缺乏直接的商業價值,但并非是投資的無底洞,依然可以將投資機構的投研專業性同企業長期發展結合起來。
“很多行業的例子給我們提供的經驗是,歸根結底,政策更多時候是引導性和輔助性的,是‘扶上馬送一程’,而綠色科技的長足發展還是要靠‘科技’和商業本身。”李守宇指出,綠色科技創新企業周期長、風險大、不確定性高,同時又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傳統金融服務方式很難在兼顧科技創新企業特征的同時提供大量資金支持,只有通過創業投資的商業模式與科技創新企業高成長、高風險、高投資、長周期耦合共生。
深創投對七大行業進行戰略投資,其中就包含新能源/節能環保和新材料。截至今年8月,深創投累計投資新能源/節能環保行業70個項目輪次(61家企業),投資金額25.52億元;累計投資新材料行業164個項目輪次(135家企業),投資金額82.57億元。同時,深創投發展多類型業務、多輪全生命周期支持綠色新基建項目,通過設立天使基金、專業化基金、發展并購基金、S基金等業務覆蓋企業多輪融資需求。
對于中長期的展望,李守宇表示,將探索平臺化協同綠色新基建產業長期發展。相較于2007年以前以自有資金為主的股權投資平臺,深創投在2007年到2015年間將全國政府引導子基金網絡融入深創投股權投資平臺,隨后又將全國頭部GP融入深創投股權投資平臺。特別是在2019年將大型產業機構融入深創投股權投資平臺之后,深創投已初具平臺化發展基礎。
長按識別二維碼,前往“場景匯”APP
免責聲明:每經路演·場景匯旨在為創業者與投資人搭建互動交流、精準對接平臺,我們將定期深度報道優秀創業公司和創業項目,所選用的素材均來自于公開資料和采訪,請各位投資人謹慎判斷、預防風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