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20 15:10:12
◎科技創新同樣也是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關鍵所在。
◎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基礎研究,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掌握更多“殺手锏”式技術。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星
今日(12月20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周在線上拉開序幕。
在今日舉行的高峰論壇周開幕論壇中,原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發表了題為《加快科技創新,推動綠色發展》的主旨演講。
趙華林表示,推動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特別要高度重視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因為這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底色。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蕊 攝
為推動科技創新綠色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從全局高度對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作出了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今年以來頒發一系列綱領性文件。
趙華林指出,這一系列文件為我國科技創新綠色發展設計了“總藍圖”,設定了分階段目標,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可落地的政策措施,順利完成了綠色發展制度體系由“戰術體系”向“戰略體系”的轉型。
趙華林表示,創新驅動是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定義性特征,高質量發展就是創新作為第一動力的發展,只有創新驅動才能推動我國經濟從外延式擴張上升為內涵式發展。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由于國際國內形勢和情況發生深刻變化,科技創新對中國來說不僅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他說,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鍵在于能否實現由要素投入驅動向技術創新驅動的跨越。
趙華林表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基礎研究,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掌握更多“殺手锏”式技術。基礎研究能力是國家創新活力的源泉,必須大力加強。突破一個關鍵技術,往往能夠創造一個細分行業,進而盤活整個產業,最終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積極帶動。“科技創新同樣也是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關鍵所在。”
“要深入推動科技創新就必須大力調整優化科技結構,真正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制,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中小企業成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加強創新領域國際合作。”趙華林提到,要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完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和科技評價機制,落實好“軍令狀”、“揭榜掛帥”、科研經費“包干制”等機制。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趙華林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要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構建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實行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趙華林認為,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在碳達峰碳中和框架下,逐步和有序實現我國生產生活方式全面綠色低碳轉型,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具體而言,要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激勵約束作用。深入研究我國現階段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下,如何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同時,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深度參與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良好生態環境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優先領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趙華林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實、力度之大、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顯著增強,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綠色底色和質量成色。
但也應該看到,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問題仍然突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任務艱巨,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趙華林表示,從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看,經濟結構和發展階段是第一性的,決定了環境質量的階段性。有什么樣的經濟結構和發展階段,就有什么樣的環境結果。環境問題是由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帶來的,經濟對環境質量起決定性的作用。“經濟結構、能源結構的綠色低碳轉型是生態環境根本改善、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措施。”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要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調整。”趙華林說。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