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20 15:39:21
◎“從新興應用市場來看,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等技術創新不斷迭代,拉動感知、存儲、計算、數據傳輸、通信需求大幅增長。”盧國建分析道,科技“新基建”逐步代替傳統“舊基建”,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每經記者|謝振宇 每經實習記者|范芊芊 每經編輯|梁梟
今日(12月20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周正式拉開序幕,論壇周以“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為主題。在今日舉行的的高峰論壇周開幕論壇上,芯海科技(688595,SH)董事長盧國建談道,未來五到十年中國半導體產業將迎來最為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
盧國建認為,受疫情影響,市場前端的芯片供應存在缺口,并且將持續兩到三年,而新興應用市場的不斷創新更迭,將從客觀上打破原有供應格局,為后來者提供了發展的空間。
“從市場前段來看,市場化的國產替代推動了大陸半導體企業快速壯大。”盧國建分析道,2020年,一場疫情打亂了全球半導體行業原有的周期節奏,消費電子、汽車、通信等行業都陷入缺芯的困境。
今年以來,包括大眾、豐田、福特等在內的多家車企陸續宣布,因芯片供應短缺而調整生產計劃。OPPO、小米等在內的多家手機廠商也因缺乏芯片,不得不下調了出貨量。
盧國建認為,正是這場疫情推動了國產替代的發展。“從保障供應鏈安全的角度出發,頭部終端廠商自發地積極導入國內芯片供應商,而且覆蓋消費電子、工業、醫療、汽車等眾多應用場景。”盧國建說道。
11月,汽車行業的缺芯狀況有所緩解。
不過,在盧國建看來,芯片緊張狀態仍將持續。“展望未來2~3年,由于成熟制程擴產困難,預計芯片供給仍舊呈現結構性緊張的態勢。”
近日,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帕特蓋爾辛格也公開表示,由于疫情久久未能結束,半導體供應缺口遲遲難以解決,全球芯片短缺將持續到2023年。
因此,在盧國建看來,芯片供應缺口,疊加國產替代大規模上量,優秀的半導體公司仍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新興應用市場來看,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等技術創新不斷迭代,拉動感知、存儲、計算、數據傳輸、通信需求大幅增長。”盧國建分析道,科技“新基建”逐步代替傳統“舊基建”,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同時,AIOT、AR/VR、智能汽車等應用創新逐步落地,帶來芯片、算法、解決方案蓬勃發展。盧國建認為,“這都客觀上打破了原有的供應格局,為后來者提供了單點突破、多點開花的良好土壤。”
在市場前段與新興應用市場的推動下,全球半導體市場也日漸火熱,這同樣也為中國半導體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11月30日,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將達5530億美元,年增25.6%并創下歷史新高,2022年有望首度突破6000億美元大關。
不過,盧國建也對中國半導體企業提出警醒,“挑戰和機遇并存”。盧國建說,當前全球產業競爭形勢嚴峻,全球經濟、終端需求等因素快速變化,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失衡,需要企業應變能力大幅提升,技術、產品、管理持續創新,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
芯海科技是中國半導體企業堅持科技創新的代表之一,其專注于高精度ADC、高可靠性MCU、測量算法以及AIoT一站式解決方案的研發設計。“芯海從2003年成立,到2020年實現上市,我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可以說是從一條‘小漁船’逐漸成長為一艘‘戰列艦’,內核驅動力是堅持科技創新。”盧國建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