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03 18:20:42
◎對于A股市場,私募認為,2021年底政策底已確認,市場底預期漸行漸近,歷史經驗平均間隔3~6個月左右,我們判斷如果俄烏局勢可控,二季度A股市場大概率將會企穩。站在當前時點來看,我們可能已經站在新一輪風格大切換的初期。
每經記者|楊建 每經編輯|吳永久
近期賽道股出現了一輪明顯的反彈行情,不過市場受到外圍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市場呈現震蕩整理的格局。當前市場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海外有俄烏沖突、全球通脹等風險。私募機構態度謹慎,之前火熱的私募產品也賣不動了,2月私募備案大降五成。不過,與私募機構態度截然相反,機構投資者卻不斷在大宗交易平臺抄底搶籌。
2月的A股市場,前期不斷調整的賽道股出現了一波明顯的反彈行情,盡管市場出現回暖態勢,但是從2月份私募基金發行產品的情況來看,依然不容樂觀,無論是發行份額還是發行數量環比均出現斷崖式下滑。
據私募排排網統計,2月私募管理人共備案產品1825只,環比下降49.78%,同比下降37.48%。證券類私募管理人備案產品1387只,環比下降48.32%,同比下降25.83%,占比達到76.00%。 2月備案超過10只產品的私募只有華軟新動力、明世伙伴基金、迎水投資三家。
對于發行產品數量下降的原因,私募排排網表示,2月春節的影響,導致私募備案產品的準備時間不夠充足。雖然今年2月的股市行情好于去年,但是今年1月的股市行情卻顯著弱于去年,今年初私募行業出現的產品頻頻觸及止損線的問題,使得部分私募放緩了備案節奏。
私募機構不但發行產品出現大降,而倉位也因美元加息臨近及俄烏局勢而出現減倉的跡象。從私募的倉位來看,2月股票主觀多頭策略型私募基金的平均倉位為75.00%,相較于1月下降1個百分點。
對于3月份行情的看法,基金經理持中性態度的占比提升,而持樂觀態度的占比大幅降低。其中58%的基金經理是持中性態度,相較上月增長5個百分點;34%的基金經理持樂觀的觀點,相較上月下降11個百分點;6%的基金經理對3月行情持悲觀態度,相較于上月增長6個百分點。
對于行情,不少機構認為,未來俄烏局勢對A股的影響可能會逐步弱化,投資者將更加關注國內因素的影響。有意思的是,近期機構專用席位頻頻現身大宗交易平臺的買方席位。
具體來看,2月14日,有機構專用席位通過大宗交易平臺買入水晶光電2.62億元,買入紫光股份1.1億元。2月15日,機構席位在大宗平臺再次買入紫光股份2.01億元。2月17日,有機構席位通過大宗平臺買入鹽湖股份2.29億元,買入康龍化成1.76億元,買入索通發展1.46億元,買入廣聯達1.28億元。
2月18日,機構席位通過大宗平臺買入鹽湖股份1.41億元。2月21日,機構席位在大宗平臺買入京東方A達2.67億元,買入南大光電1.03億元。2月22日,機構席位買入上海建工3.2億元,買入鹽湖股份2.82億元。2月24日,機構席位買入兆易創新1.47億元。2月28日,機構席位買入天地科技3.18億元,買入仙壇股份1.95億元,買入新產業1.6億元,買入航天發展1.2億元。
2月23日是機構席位通過大宗交易平臺抄底較多的一天,比如,立訊精密、海康威視、格力電器、分眾傳媒等一批白馬股在大宗市場全部按照收盤價密集成交,并且接盤方均為機構專用賬戶。
對此私募排排網研究主管劉有華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大宗交易都是折價成交,部分折扣達到了10%以上,這是因為成交量大,給予接盤機構流動性補償。平價和溢價成交,通常都被認為存在股票低估的可能性,從而引發了機構溢價或者平價搶籌的現象。
近期市場呈現震蕩整理的格局,量能未有效放大,場外資金依然謹慎。那么私募機構又是怎么看的呢?
世誠投資認為,成長風格在2月份先抑后揚,成長股在經歷了近兩周的修復性反彈之后其趨勢性機會已經“箭在弦上”。近期的俄烏沖突及國內政策消息并沒有突破我們既有的風險分析框架,成長風格將在整裝之后再出發。
丹羿投資認為,“地緣沖突風險,因其突發性,通常很難準確預判,但也正因如此,此類事件都會對全球風險資產和市場造成脈沖式沖擊。相對而言,國內金融和經濟環境相對平穩。相信3月會有更多積極的政策信號出現。隨著國內各類刺激經濟的項目落地執行,二季度經濟有望迎來企穩,也讓投資者對下半年經濟復蘇有更清晰的認知。2021年底政策底已確認,市場底預期漸行漸近,歷史經驗平均間隔3~6個月左右,我們判斷如果俄烏局勢可控,二季度A股市場大概率將會企穩。”
北京星石投資認為,“站在當前時點來看,我們可能已經站在新一輪風格大切換的初期。往后看,我們認為本輪由成長向傳統行業的風格切換可能并非短期事件,傳統周期、消費行業值得更多重視。”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30003134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