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20 22:38:32
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 付克友
日前,國務院國資委成立科技創新局、社會責任局,并召開了成立大會。國資委表示,兩個局的成立,是進一步完善國資監管體制機制,更好發揮監管效能,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更好推動中央企業強化科技創新,履行社會責任,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
世界一流企業的新內涵
人們注意到,之前國資委已經存在科技創新和社會責任局,也就是說,新成立的科技創新局和社會責任局,是把一個局拆成了兩個局,分別來指導所監管企業科技創新、履行社會責任。
這種拆分并不難理解。一方面,科技創新和社會責任,相輔相成,但畢竟各有重點,相對獨立更利于監管工作開展;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創新驅動和社會責任這兩項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彰顯,都需要委以重任。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月28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加快建設一批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
央企當然是世界一流企業的種子選手,國資委也應該把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作為責無旁貸的重要使命。而在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科技創新和社會責任,又成為世界一流企業越來越重要的評判標準。因此,國資委成立兩局,可以看作是落實中央《意見》順理成章的結果。
科技創新對于央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沒有科技創新,就沒有核心競爭力,就沒有世界一流企業。這次成立大會上,國資委也表態要著力推動國有企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加快推動中央企業建設創新型領軍企業,更好激發中央企業創新創造潛能,大力推進中央企業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更值得關注的,其實是社會責任對于央企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意義。央企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履行社會責任是與生俱來,也是需要一以貫之的使命。比如,國資委提到的抓好安全環保工作,推動企業全過程、全鏈條完善風險防控體系,以及抓好央企鄉村振興和援疆援藏援青工作等。不過,這些社會責任,現在有,以前也有,未來也要有。
對央企來說,還有新的社會責任需要去承擔,并且是決定他們能否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內涵。比如,在碳達峰碳中和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有力有序推進“雙碳”工作;比如,抓好質量管理和品牌建設,如何打造一批國際知名高端品牌;又比如,構建央企社會責任體系,積極踐行ESG理念,主動適應、引領國際規則標準制定,更好推動可持續發展……沒有這些社會責任的體現,也談不上世界一流企業。
做ESG理念和實踐表率
央企社會責任的煥新、加持、賦能,成為國資委成立社會責任局的重要理由。就此而言,社會責任局的成立,也具有標志性的意義。這意味著,我們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決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也意味著,我們更加重視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高質量發展和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的作用。
其中,構建央企社會責任體系,積極踐行ESG理念,尤為重要,也更值得期待。當前,ESG已成為國際趨勢,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的標配,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將ESG融入發展戰略,90%的標普500公司發布了ESG報告。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榮登世界500強,但不少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顯得“大而不強”,品牌影響力相形見絀,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在ESG理念的貫徹和呈現上還有差距。
目前,A股對上市公司尚無披露ESG報告的強制要求。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底,A股上市公司中有1112家披露ESG相關報告,這一比例不到全部A股上市公司數量的30%,同時還存在披露標準不統一、數據不完善、報告質量不高等問題。
相對來說,在踐行ESG理念方面,央企要更勝一籌。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8月,有92家央企發布2020年度社會責任報告,在具備發布條件的央企中占比96%,發布數量及比例均創新高。但數據同時顯示,目前只有41.52%的央企發布過獨立的ESG報告,從未發布、近期也不打算發布ESG報告的央企占21.45%,未來央企ESG報告的發布率有待提高。
要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就必須做社會責任表率,做ESG理念和實踐的表率。
加快構建接軌國際、符合國情的ESG評級體系,在這方面,央企責無旁貸。成為世界一流企業,一方面要履行社會責任,適應國際規則;另一方面,也要引領ESG評級體系建設,推動ESG標準本土化。比如,對環保和“雙碳”方面的標準,可能在國際上具有較為一致的共識,但對于社會和治理方面的一些指標,卻需要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作出調整,不能削足適履。在這方面,央企體量越大,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通過改善ESG水平,不斷推動企業長期價值的提升,在中國上市公司中,正在成為一種常態。數據顯示,大企業和國有企業ESG信息披露程度更高,而且ESG高評分組合相比低評分組合收益更高,波動率更低。這表明了ESG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義,也是國資委成立社會責任局,推動央企更好履行社會責任的真正價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