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26 22:40:41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我國經濟正處于企穩回升關鍵窗口,三季度至關重要。要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優先保障穩就業、穩物價目標實現。
受新冠疫情、國際局勢等因素影響,中國經濟在二季度進入底部,優先保障就業事關社會穩定以及消費的可持續性,這并不難理解。不過,6月我國CPI漲幅為2.5%,不但遠低于主要發達國家8%以上的水平,距離全年3%左右的物價目標也還有一定空間,穩定物價為何同樣被列為優先保障的目標?還需要注意的是,穩就業往往意味著擴張的經濟政策,對物價有推動作用,保障就業和保障物價目標又如何協調?
先看第一個問題。自國務院發布穩增長33條舉措以及新版疫情防控指南發布以來,經濟加快復蘇有了較為充分的保障。比如,6月我國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4.1%,環比回升多達5.7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PMI指數為50.2%,回升0.6個百分點;服務業PMI指數為54.7%,回升6.9個百分點;汽車銷售數據、房地產銷售數據也明顯回暖,6月份外貿增速重回兩位數,航空、電影票房、餐飲、零售等高頻數據表明居民消費在全面復蘇。
第三季度是穩經濟政策持續落地并集中產生效應的一段時間,需求回升本來就會對物價帶來壓力,而從最近兩個月的情況來看,下半年確有必要警惕物價抬頭風險:一是,4月份以來,豬肉價格出現快速攀升,雖然6月份豬肉價格同比仍然是下跌的,但之前月份豬肉價格同比大幅下降對沖掉了能源、其他食品價格的漲幅,后續沒有豬肉價格這個緩沖器,其他商品漲價的效應會更直接體現在物價數據上;二是,國際油價雖然近期高位回落,但這是由全球經濟減速導致的需求下降造成的,鑒于歐佩克增產意愿很低,一旦三季度中國需求增加,油價可能重新上漲;三是,上半年全國PPI上漲7.7%,其中一季度上漲8.7%,PPI的漲價效應通常會在一定時間后向CPI傳導,需求收縮時企業不好將成本轉移,但是在經濟擴張期,企業漲價的空間就要充裕得多。
再看第二個問題。在之前的文章《防止豬肉價格過快上漲 事關穩經濟大局》中,筆者就以豬肉為例,論述了保障物價目標對下半年穩經濟一攬子政策落地的重要意義,即物價快速上漲必然會影響政策的連續性,也會帶來邊際緊縮的預期,不利于經濟持續恢復。
那么,該如何確保穩就業的擴張性政策與控制物價的措施不會相互掣肘?筆者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供應端:首先要保障供應,這是價格穩定的前提;其次,在確保產業鏈有正常利潤,可以正常運轉前提下,對價格予以適當調控,對價格操縱行為予以打擊;三是及時引導預期,避免某些漲價預期自我實現。可以預見,這一政策主線將貫穿下半年,以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