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21 14:30:37
◎“帶押過戶業務本身操作并不復雜,過去銀行方面不愿意操作主要是因為貸款額度吃緊,”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如今,銀行在貸款額度足夠的情況下有了操作的可能。
每經記者|劉頌輝 黃婉銀 每經編輯|陳夢妤
一日兩城,“帶押過戶”正成為樓市調控新工具。
9月21日上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建設銀行合肥鐘樓支行了解到,接到最新通知,于今日開始試行二手房“帶押過戶”業務,買賣雙方可攜帶材料到各支行的房貸部門辦理手續。
與此同時,記者獲悉,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也發布《關于鼓勵推廣二手房“帶押過戶”模式有關事宜的通知》(廣州銀發〔2022〕63號)(下稱《通知》),人民銀行各中心支行要在因城施策框架下,積極向地方政府提出推廣二手房“帶押過戶”的建議,配合相關部門做好制度制定和政策宣傳工作。在推廣二手房“帶押過戶”過程中,要及時總結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工作過程中,如遇新情況,請及時向上級行報告。
9月21日,記者致電合肥市不動產登記中心,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只要提供貸款的銀行方面同意配合,購房者可以前來辦理二手房“帶押過戶”業務,“正常來看,3個工作日內發出新的產證,走完過戶流程。”
傳統操作中,購買的二手房如果貸款沒有還清,需要先給房主墊付一筆資金,解押房產才能過戶,這筆資金少則幾十萬元,多至上千萬元。不僅存在一定的風險,還可能存在過橋費用。“帶押過戶”的模式,則是在無需贖樓的情況下完成過戶、抵押、發放新貸款。
“帶押過戶業務本身操作并不復雜,過去銀行方面不愿意操作主要是因為貸款額度吃緊,”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9月21日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如今,銀行在貸款額度足夠的情況下有了操作的可能。
據建設銀行合肥鐘樓支行一位人士介紹,二手房的交易流程與之前有些不同,主要包括買賣雙方交易簽約、貸款方面申請帶押過戶、放款結清和注銷抵押等。
不過,并非合肥所有商業銀行都可以辦理帶押過戶業務,記者致電咨詢工商銀行濱湖支行房貸中心方面,一位負責人則明確表示不提供類似業務,“也不確定后續是否會開展”。
“你的產證抵押在銀行,只有銀行方面愿意配合才能過來辦理,但暫時不是所有銀行都有類似安排。”上述合肥市不動產登記中心工作人員介紹。
廣州版《通知》則更為明確,推廣“帶押過戶”需兼顧便利性與資金安全。二手房“帶押過戶”模式的核心是免去了提前還貸以注銷抵押登記的“過橋”環節,實現貸款資金到賬與產權過戶登記、抵押權注銷和設立登記同步辦理。針對跨行間二手房“帶押過戶”可能產生產權過戶后,銀行抵押權落空、交易最終未達成的風險,可引入公證或擔保等第三方機構,保障資金安全,防控業務風險。
9月21日,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通過微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二手房“帶押過戶”能夠加速“連環單“交易的節奏。一套二手房交易,可能鏈接著3-4套房的交易。過去,由于上述流程的繁瑣阻滯,一套房交易不了,影響到其他房子的交易,導致買賣需求實現不了。“轉按揭”注入了強大的信用背書,暢通了交易流程,促進了房屋流轉和良性循環。
“目前,廣州等熱點城市,不僅換房需求大,剛需也很大。在新房高房價、大戶型化、豪宅化的情況下,小戶型、總價可控的二手房,是新市民上車和扎根的重要選擇。降低成本、縮短周期,有助于新市民購房,也能促進換房需求。”
最近一周,不少樓市熱點城市紛紛宣布推行二手房“帶押過戶”模式。
二手房“帶押過戶”模式與原交易模式相比,可大幅縮短交易時間,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和便利度,有利于激發二手房市場交易活力。推廣二手房“帶押過戶”模式,可在盤活二手房交易的同時,間接加快新房去化,形成新建商品房市場和二手房市場之間的相互促進,更好地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9月19日,無錫市區首單“帶押過戶”二手房交易業務正式落地,建設銀行無錫分行一位房貸用戶在未提前還貸的情況下順利將名下的房產完成交易過戶。
9月16日,南京市不動產登記中心官方信息平臺發布公告稱,南京市全面推行二手房“帶押過戶”的模式。截至目前,南京市不動產登記機構通過與建設銀行、南京銀行等50余家銀行共同合作,全市完成158套房屋“帶押過戶”登記工作,交易價值超5億元。
截至目前,已有青島、珠海、昆明、金華、深圳、濟南、西安、南京、福州、無錫等超過10座城市推行二手房“帶押過戶”模式,一二線城市出臺措施活躍存量住房市場值得關注。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帶押過戶政策是今年創新力度較大的政策,包括此前的昆明、濟南,以及近期的無錫、福州、南京等城市,都在推進這項工作。廣州的政策特點在于考慮的要點比較全,甚至把帶押過戶可能存在的風險提前預警,這樣有助于更好、更妥善地推進此類政策,對于后續各銀行系統金融業務創新等具有較好的啟發意義。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40194332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