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10 22:26:14
每經編輯|盧祥勇 易啟江
德國財長近日質疑對美國企業在德建廠進行高額補貼。
德國《商報》當地時間2月9日刊發了對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的專訪。在被問及美國半導體制造商英特爾需要100億歐元(約合730億人民幣)的政府補助以在德國馬格德堡建立芯片廠有關問題時,林德納強調,德國不能被勒索。
據報道,為吸引英特爾在德建廠,該國政府原計劃提供68億歐元補貼,但英特爾稱,由于能源及建廠成本上漲,要求德國將補貼提高至100億歐元。
林德納坦言,歐洲與美國展開“補貼競爭”百害而無一利,尤其長期依賴保護主義和補貼只會讓“大西洋兩岸都失去繁榮”。
1月底,英特爾公布的財報顯示,公司2022財年全年歸屬于普通股東凈利潤為80.14億美元,同比下降59.66%,營業收入為630.54億美元,同比下降20.21%。公司四季度歸屬于普通股東凈利潤為-6.64億美元,同比下降114.36%,英特爾對于未來業績的預期也并不樂觀,預計2023年第一季度將繼續虧損。
2022年12月,環球時報曾援引外媒報道,英特爾原計劃于2023年上半年在德國馬格德堡建設兩個半導體工廠,但其突然宣布工廠未來的進展“不確定”。據馬格德堡當地的《人民之聲報》報道,鑒于艱難的市場形勢和更高的成本,這家芯片巨頭正在偏離最初的開工目標。英特爾的舉動十分突然,令許多媒體聯想到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與科學法案》推出后,許多企業選擇赴美投資,推遲或取消在歐洲等地投資計劃的現象。
美國去年8月出臺的《通脹削減法》允許政府提供總值近3700億美元的補貼及稅收優惠政策,加速推動美國本土電動汽車電池、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發展。這讓美國的歐洲盟友“慌了神”,尤其是歐盟兩大經濟“發動機”德國和法國。
歐洲領導人多次公開批評美方此舉“損人利己”,意在借巨額補貼引誘外國綠色產業鏈向美國轉移,損害歐洲相關產業競爭力和就業。不過,美國方面似乎并不在意這些歐洲盟友們的感受。
早在2022年12月,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就曾對歐洲與美國的貿易爭端升級提出警告。
林德納表示,美國正在實施極具保護主義的經濟政策,這引發了歐洲的批評,且貿易爭端有升級的態勢。德國聯邦政府必須為自身的利益考慮,并明確美國補貼法案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德國經濟與美國市場聯系密切,因此需要與美國展開經濟外交談判。林德納還表示,歐洲國家需要以法律為基礎提高競爭力,歐洲目前高昂的能源價格給經濟帶來了危險,同時也導致了與美國競爭的扭曲。
編輯|盧祥勇?易啟江
校對|王月龍
封面圖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客戶端、環球時報、財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