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01 20:48:26
每經編輯|王月龍
教育部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且考研考公競爭激烈、出國留學難度增加,海外留學歸國就業的學生也將超過100萬,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極大,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2023年全國兩會前夕,澎湃新聞記者從民進中央網站獲悉,民進中央擬向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提交《關于多措并舉促進青年群體就業的提案》。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煤山鎮新川村黨委書記張天任擬提交《關于引導大學生入職高素質農民隊伍促進鄉村振興的建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張天任代表建議:引導高校畢業生
入職高素質農民隊伍
據澎湃新聞報道,全國人大代表張天任表示,在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引導高校畢業生入職高素質農民隊伍,既能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又能為鄉村發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滿足鄉村振興發展需求。從全國范圍看,大學生成為高素質農民還面臨一系列政策困境。最突出的問題有三點:
就業形式單一,市場化崗位較少。
就業創業長效保障不完善,影響長久發展??尚械恼摺?/span>
管理部門缺失導致管理混亂。
為此,張天任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國家有關部門從頂層設計構建大學生成為高素質農民的政策體系,拓寬農村創業就業渠道。打破現有政府政策主導的就業形式,改變“政府政策--大學生就業”的單一就業層級關系,鼓勵農村中小型企業、鄉鎮企業提供更多可供大學生選擇的職位,打造“政府政策--企業--大學生”的多元化就業層級。針對有意愿提供就業機會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支持,讓企業享受到一定優待,協助企業制定大學生就業管理政策,提高大學生農村就業的工資水平和福利待遇。
完善相關社會保障制度。一是出臺大學生失業保障政策。一旦大學生農村創業就業失敗,要保障其后續創業就業問題,確保同等條件下,曾在鄉村創業就業失敗的大學生在應聘其他工作時受到一定程度的優待。二是解決入職農業就業的大學生在就近縣域及城鎮住房待遇以及下一代教育等社會保障機制,讓大學生到農村及農業領域就業成為高素質農民,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社會保障。三是通過立法把培育高素質農民作為一項長期穩定的制度,并賦予高素質農民終身受教育的權利。
確立大學生鄉村創業就業管理機構。積極推動建立統籌大學生鄉村創業活動的專有部門或機構,針對大學生鄉村創業就業難題,給予針對性的幫助,優化政策的執行效果,督促各級地方政府根據當地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大學生入職農業領域的相關制度進行系統設計,在土地、金融信貸、稅收優惠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并調動大學生成為高素質農民的積極性。
4、建立大學生入職高素質農民的資格準入制度,探索形成有效的配套政策。一是將“大學生入職高素質農民”資格準入制度與大學生學歷及接受農業教育的程度結合起來,認定不同的資格準入標準和等級。二是根據認定標準及高素質農民等級與其優惠政策掛鉤,提升高素質農民化的含金量。三是將“大學生入職高素質農民”資格準入制度與信貸發放、稅費減免、技術服務等方面政策結合,取得資格認證職業農民大學生在信貸發放、稅費減免、技術服務方面給予一定優惠,如在金融信貸方面,采取貸款貼息的辦法引導小額貸款向大學生高素質農民傾斜。
民進中央提案建議:
延長畢業生應屆身份時限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今年全國兩會,民進中央擬提交《關于多措并舉促進青年群體就業的提案》,建議適度延長保留應屆畢業生資格時限,進一步落實高校畢業生擇業期政策,對部分地方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考要求應屆畢業生須為當年畢業的做法予以糾正。
民進中央提案認為,當前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重點群體就業難度加大,尤其是青年失業率仍處于歷史較高水平。與年長人群相比,青年的工作經驗不足,社交關系較弱,就業面臨的困難更為嚴峻。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困難、新生代農民工就業不穩定、農村青年就業難度大等問題亟需社會關注。
為此,民進中央建議,搭建更多校企對接、國聘行動等就業渠道與平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引導鼓勵各類企事業單位積極吸納高校畢業生,對于招聘高校畢業生的企業在社保方面給予減免、適當降低企業所得稅,同時適度增加社會公益性工作崗位,增加就業容量。
此外,提案建議,通過提供一對一咨詢、心理健康援助等方式,緩解就業焦慮,同時采取政府補貼的方式開展技能培訓、就業見習、創業培訓等,不斷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能力。
呂國泉建議:用人單位不得
把年齡作為招聘辭退紅線
近年來,“35歲就業門檻”持續引發熱議,職場上的“年齡焦慮”一度成為輿論焦點。
據紅星新聞,2023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總工會辦公廳主任呂國泉擬向大會提交《打破35歲職場門檻,建設中高齡勞動者友好社會》提案。提案中建議:“加大反年齡歧視就業立法和執法監督力度,加強對中高齡勞動者就業服務,加速培育人盡其才勞動力市場,加快建設中高齡勞動者友好社會”。
呂國泉在提案中指出,當前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退,老齡化日益嚴重,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提出“適時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35歲職場門檻”與社會發展趨勢背道而馳,不僅侵犯了中高齡勞動者就業權益,造成就業市場惡性內卷,勞動者只能趁年輕賺快錢,沒有時間精力提高職業技能,且有悖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導致人力浪費與人才斷層。
在呂國泉看來,人為強化“就業難”與“招工難”結構性就業難題,會掣肘創新型企業、創新型國家建設,影響共同富裕實現,引發就業焦慮、低生育率等一系列經濟問題、社會問題。
針對年齡歧視現狀,呂國泉建議,要強化法律制度保障,明確就業年齡歧視判定標準,增加監管處罰可操作性,對各年齡段勞動者給予平等就業保護,要求用人單位不得將年齡作為招聘、晉升或辭退的紅線。對用人單位有形或無形的年齡限制的做法,加強勞動行政監察和群眾監督,加大懲處力度。加強普法工作,引導勞動者運用法律保障平等就業權。
此外,他還提出,要鼓勵中年人才返鄉建設,支持三四線城市地方政府出臺“倦鳥歸巢”人才回流計劃,實現人才發展和地區經濟雙贏局面。探索建立錄用中高齡勞動者激勵機制,對聘任一定比例的用人單位給予一定補貼。
他提議道,機關單位應發揮帶頭示范作用,探索放開公務員考試35周歲限制,推動形成尊重中高齡就業者的良好社會風尚和積極的心理預期。
對各位代表委員們的建議
大家有什么看法?
評論區見~
編輯|王月龍?杜波
校對|何小桃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澎湃新聞、中國青年報、紅星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