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每經專訪中國能建董事長宋海良:能源融合發展,一定會產生“1+1>2”的效果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31 00:10:29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旭    

          3月28日至31日,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行。從今年博鰲論壇的議程設置來看,能源轉型和綠色低碳成為重要議題。

          此前,高盛集團預測,到2030年,中國太陽能、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可能比預期高出近2倍,這將有助于推動中國實現能源自給自足。預計到2040年,中國能源轉型將需要約8萬億美元投資,用于發電、存儲和電網升級。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3月28日發出警告稱,到2030年,全球需要在能源轉型技術方面再投資35萬億美元,才能遏制全球變暖趨勢。

          當前全球能源結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如何看待綠色能源的重要性?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如何實現融合發展?帶著這一系列問題,在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召開期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對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進行了專訪。

          博鰲亞洲論壇突出“雙碳”理念。圖為3月29日,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舉行的“碳中和:困局與破局”分論壇現場 新華社圖

          推動新能源與傳統能源之間互補、協調、替代

          NBD:此前您曾表示,能源融合發展大有前景,您認為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如何實現融合發展?

          宋海良: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雙碳”目標提出以來,我國新能源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去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歷史性超過煤電。去年中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已經占到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的76.2%,成為我國電力新增裝機的主體。

          這一系列數據都表明,我國新能源產業正加快步入高質量躍升發展的全新階段,推動我國實現“雙碳”目標又邁出了堅實一步。

          當下,全面綠色低碳、數字智慧、共享融合三大轉型成為時代潮流,萬物互聯、百行相通。我們提出,能源融合發展是綠色低碳轉型的主要方向與關鍵路徑。這種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水乳交融般的深度融合,一定會產生“1+1>2”的效果。

          具體來說,能源融合發展就是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核心,突出“四大融合”,形成有機的價值共生體系。

          一是產業間跨界融合,一方面推動新能源與傳統能源之間互補、協調、替代;另一方面推動能源“出圈”,以“能源+”實現與工業、交通、建筑等行業的深度融合。

          二是產業鏈內一體化融合,推動能源產業鏈、價值鏈上下游的一體化融合發展,形成多側多能的聯動格局。

          三是要素間相互融合,主要推動產融、產技、產信之間的融合發展。

          四是區域間相互融合,推動實現跨國、跨區域的互動融合,構建綠色低碳合作新格局。

          NBD:今年博鰲論壇年會召開期間,綠色低碳成為關鍵詞,您如何看待綠色能源問題的重要性?

          宋海良: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是當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戰,事關國際社會共同利益,也關系地球的未來。綠色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對于任何國家而言,能源安全都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國際環境錯綜復雜,國際能源市場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只有建立自主可控的綠色能源體系,才能保障能源安全,保證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

          在過去的一年里,全球油氣價格經歷大幅起落、全球能源供需地緣格局出現重構、整體能源供應趨于緊張等一系列重大變化,導致各國能源轉型陷入“向左走”“向右走”的兩難之中。

          一方面,油氣供應緊張以及價格高企使得多個國家轉向煤炭對天然氣的替代,2022年全球煤炭消費量突破80億噸,同比增長1.2%。

          另一方面,為緩解能源危機,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各國都試圖加強本國能源自主可控能力,全球新能源資源開發成效顯著。

          因此,短期來看,煤炭消費量的增長,為相關國家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進程帶來沖擊,但長期來看反而有望促進全球能源轉型。

          宋海良 主辦方供圖

          能源體系的重構需要低碳技術創新升級

          NBD:當前,綠色低碳發展成為全球趨勢,2023年,我國綠色能源供應鏈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宋海良:雖然逆全球化趨勢、地緣政治變化等因素為我國綠色能源供應鏈發展帶來了挑戰,但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趨勢不可阻擋,我們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第一個機遇是全球性的綠色能源需求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

          有關數據預測,到2030年全球風電裝機量將達到33.48億千瓦。從國內來看,根據《“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到2030年我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要達到12億千瓦以上。我們國家在風電、光伏、儲能、核電等領域全產業鏈優勢明顯。國內外如此巨大的綠色能源市場空間,是我國推動綠色能源供應鏈走出去、延伸國際能源貿易鏈條的重要抓手。

          第二個機遇是能源體系的重構需要低碳技術創新升級,帶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隨著綠色能源轉型發展,新能源技術也在不斷升級。海上風電、壓縮空氣儲能、綜合能源系統、CCUS(碳捕集與封存)技術、氫能、第四代核能等新技術層出不窮,我們作為綠色能源需求大國,有著技術不斷創新升級的內在訴求,也有為世界綠色能源低碳轉型貢獻中國智慧的外在動力。把握好這一機遇,有助于我國在全球綠色能源供應鏈塑造上占據重要地位,提高國際話語權。

          NBD:我們注意到,此次博鰲論壇,中國能建承辦了“新能源 新基建 新產業”三新論壇。“三新”在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中能夠發揮什么作用?

          宋海良:推動社會文明的能量、信息、生態、健康“四條主軸”,催生出綠色低碳、數字智慧、共享融合“三大主流經濟形態”。綠色已經逐步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截至2022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2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47.3%;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2.7萬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國內二氧化碳排放約22.6億噸,約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減排量的32%。可以說,我國已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參與者和重要貢獻者。

          在這樣的宏觀大背景下,中國能建作為中國能源電力和基礎設施領域的國家隊、排頭兵,提出了具有能建特色的能源融合發展系統解決方案,打造以新能源、新基建、新產業為核心的“三新”能建戰略布局,牽頭組建“三新”聯盟,聚合行業優勢,聚焦引領綠色低碳發展、創新融合發展模式,構建價值共生體系,推動實現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的優化整合,加快以創新為引領的綠色化、數智化、融合化“一創三轉”,為綠色低碳轉型貢獻力量,為人民的美好生活賦能增色。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中國能建 碳中和 新能源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日韩AV中文在线播放 | 专区日韩中文字幕97色伦 | 中文字幕不卡亚洲 | 自拍偷精品亚洲手机在线 | 色桃花亚洲天堂视频久久 | 天天躁日日夜夜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