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31 17:21:02
每經記者|孫磊 每經編輯|裴健如
3月31日,有消息稱,華為再次關于汽車業務發出決策公告。公告由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署名發出,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有效期5年。”除此之外,任正非還對華為標志在汽車設計上的露出提出了嚴格要求,強調不能使用華為/HUAWEI出現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不能使用“華為問界”“HUAWEIAITO”等。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上述消息屬實。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1月,任正非曾簽發文件強調“華為不造車”,并嚴厲表示“以后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并在文章底部標明,“本文從發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為3年。”
據了解,目前,華為參與汽車業務的商業模式有三種:一是作為零部件供應商;二是Huawei Inside模式,將華為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運用到產品上;三是華為智選模式,華為在產品定義、造型設計、營銷、用戶體驗等各個環節參與更多,與車企更為深入的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智選車模式下的問界品牌受到了市場的關注。自2021年該品牌誕生后,陸續發布了問界M5、M7、M5 EV版三款車型。2022年,問界交付了超過7.5萬輛車,成為銷量增長最快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不過,根據華為官方披露的數據,2023年1~2月,問界累計交付7980輛,相比去年同期有所下滑。在此背景下,華為在宣傳上進一步加強了對問界品牌的介入。
今年3月初,AITO問界的官方公眾號連同所有官方傳播頁面,都將傳播內容替換為“HUAWEI問界”,而在3月23日的華為春季旗艦新品發布會上,華為常務董事、消費者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也直接使用了“華為問界”這樣的表述。
而在此次公告中,任正非強調不能使用“華為問界”。華為方面對媒體表示,為了避免問界被外界錯誤地理解為“華為造車”,今天公司內部發布了《關于華為不造車的決議》,問界生態汽車商業模式、合作策略不會改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