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4-24 20:50:09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新聞發言人高士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近三年,推動我國機電出口連創新高的需求釋放和訂單流入等因素正在明顯變化,電子信息產品全球需求低迷和產能轉移致出口量減少。電動汽車、光伏產品等新興行業出口仍將維持高景氣,持續釋放增長動能。
每經記者|葉曉丹 每經編輯|楊夏
4月13日,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9.89萬億元,同比增長4.8%,其中,出口為5.65萬億元,同比增長8.4%。
同時,一季度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增長66.9%,同比增量超過1000億元,拉高了出口整體增速2個百分點,相比去年拉動力進一步增強。
全球通脹高企、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帶來外需減弱的大背景下,“新三樣”的強勁增長帶來了新的結構性機會。值得一提的是,“新三樣”基本都屬于機電產品,2023年一季度,機電產品出口占貨物出口總額的57.9%。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新聞發言人高士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近三年,推動我國機電出口連創新高的需求釋放和訂單流入等因素正在明顯變化,電子信息產品全球需求低迷和產能轉移致出口量減少。電動汽車、光伏產品等新興行業出口仍將維持高景氣,持續釋放增長動能。總體上,占全球機電產能與貿易較高比重的機電行業出口增速將回歸低速增長模式,行業增減的結構性特征也將更加顯著。全年出口額預計與上年基本持平,上半年負增長但逐步企穩回升。
4月24日,據生意社數據顯示,磷酸鐵鋰基準價為76000元/噸,與本月初(100000元/噸)相比,下降了-24.00%。
磷酸鐵鋰,是當前不少戶外儲能、移動電源的電芯原材料。4月18日,便攜式儲能品牌正浩創新介紹,旗下戶外電源產品即將在今年全面完成磷酸鐵鋰化,磷酸鐵鋰是業內公認的更具安全性和耐用性的電芯選擇。
據了解,正浩創新目前覆蓋北美、歐洲、日本等市場,2022年全年營收增長300%。
正浩創新產品經理郭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透露,從清潔能源的發展來看,國外清潔能源的升級步伐比國內更快一些,歐美對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接受程度也更高,同時家庭備電儲能的需求也更強烈。海外的戶外儲能還處在增量市場的賽道上。
同時,郭峰認為,目前中國新能源的產業鏈最為完善,海外品牌要切入到新能源、戶外儲能市場,很難達成國內的產業鏈集成優勢,從而實現成本最優。從戶外儲能的市場競爭來看,當前海外市場的競爭也主要集中在國內品牌對海外市場份額的爭奪。
賽迪顧問此前報告分析指出,全球便攜式儲能產品九成產自中國,由于產品毛利較高,諸多企業競相進入該市場。參與市場競爭企業主要分三類:一是專業戶外電源品牌,如華寶、正浩等,二是傳統數碼企業,如小米、華為等,三是電池企業,如欣旺達(SZ300207,股價17.87元,市值332.80億元)、億緯鋰能(SZ300014,股價62.02元,市值1268.76億元)等。未來便攜式儲能市場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市場格局也將發生較大變化。
同時,賽迪顧問報告指出,大容量產品將逐步成為主流。大容量便攜式儲能產品不僅能滿足戶外露營休閑娛樂,還能滿足停電較多的家庭備電、專業級用戶和對戶外用電器要求高的用戶,尤其是歐洲市場受能源價格上漲影響,居民用電價格持續上漲,大容量儲能市場增長明顯。
“‘新三樣’呈現的增長厚度仍然可期”,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新聞發言人高士旺認為,從全球市場來看,當前新能源汽車和鋰電池的應用領域滲透率有望進一步提升。而類似移動電源這一些新興的產業,通過2C端跨境電商的渠道,實現品牌出海,是比較好的發展路徑。
對比近三年機電產品的出口變化,高士旺表示,近三年,推動我國機電出口連創新高的需求釋放和訂單流入等因素正在明顯變化,電子信息產品全球需求低迷和產能轉移致出口量減少。電動汽車、光伏產品等新興行業出口仍將維持高景氣,持續釋放增長動能。總體上,占全球機電產能與貿易較高比重的機電行業出口增速將回歸低速增長模式,行業增減的結構性特征也將更加顯著。全年出口額預計與上年基本持平,上半年逐步企穩回升。
此外,在重點市場的研判上,高士旺認為,出口市場總體呈西穩東升。電子消費品類需求低迷將進一步拖累我國對美出口,且綜合成本及地緣政治影響下越南、墨西哥等對國內出口份額將進一步擠壓;對歐出口受新能源產品帶動預計穩中有增;東盟加快自身產業鏈重構和完善促進機電中間品對東盟出口進一步增長。
當然,出海企業也需要高度重視不同市場的變化和挑戰。高士旺提及,多國推動產業保護政策,尤其在新興產業領域不斷出臺和醞釀保護色彩濃重的各種法案;新興市場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的次數逐步增加;非洲發展中國家正受到美元走強、借貸成本高企和資本外流“三重打擊”,美國的高利率水平也會壓縮各國政府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空間。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17142904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