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4-24 22:27:07
每經記者|涂穎浩
每經評論員 涂穎浩
近日,保險業內傳出消息稱,監管進行窗口指導,要求壽險公司調整新開發產品的預定利率,對普通產品預定利率上限3%,而此前的上限為3.5%。這一消息在保險圈又一次激起波瀾,不少保險銷售員在社交平臺上轉發該消息,并配文呼吁消費者抓緊“上車”,“錯過不再有”“且買且珍惜”………這樣的字眼裹挾著焦慮的情緒撲面而來。
筆者對于停售焦慮的初印象是在學生時代,街頭小商販擴音器里循環播放“揮淚甩賣,還有N天告別某市”的聒噪,引來過路行人的駐足。再次路過的時候,這樣的話術竟然絲毫沒改。多年后,直到筆者到外地上學,都還沒有等到這家街頭小商販告別“某市”。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販賣停售焦慮,在金融保險圈竟也如此盛行。
眾所周知,保險是一種較復雜的金融產品,消費者應當根據家庭資產狀況、風險承受能力等具體情況按需配置。消費者若追求臨時“上車”,很容易忽略產品本身的功能與自身需求是否匹配。比如,長期儲蓄類保險產品,更適合追求長期、穩健收益的消費者。有的保險消費者因急需用錢,投保后三五年就想退保,殊不知不僅沒能拿到預期的收益,甚至還可能損失一定的本金。
置身停售焦慮下,消費者為了“上車”而“上車”,還可能存在風險隱患。中國精算師協會去年9月曾發布提示,有的保險營銷員在銷售增額終身壽險產品過程中涉嫌誤導性宣傳,請消費者警惕。2022年7月,銀保監會起草了《保險銷售行為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禁止炒作停售及價格變動。意見稿提出對產品停售及價格調整進行公告,意在要求保險公司對產品是否停售“說話算話”,也對銷售人員的宣傳口徑進行了統一。
在保險業,炒停售現象屢禁不絕,本質上是銷售層面的“保費沖動”造成的,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部分保險公司“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注重眼前的保費規模,忽略公司的長遠利益,這無疑是一種短視行為,保險公司當引以為戒。
此外,從防范利差損角度而言,高企的成本可能成為公司經營的負擔。1999年,原保監會下發《關于調整壽險保單預定利率的緊急通知》,全面叫停高預定利率產品,在該政策發布之前,中國壽險業積累的利差損達到數百億元,至今仍有個別公司在消化當年的利差損風險。
再說銷售誤導帶來的糾紛投訴,也是保險公司不可承受之重。2022年初,停售前收獲一波流量的疫情險很快就迎來了“反噬”。彼時,這些“網紅產品”被保險代理人當作互聯網“鉤子”產品觸達消費者,一度被監管點名銷售誤導及條款不明確。監管披露的保險消費者投訴數據顯示,去年多家保險公司相關產品糾紛投訴量直線飆升,被輿論推上風口浪尖。
沖動消費,在任何行業領域都不可取。保險業更應剎住這股不正之風,回歸保障本源,理性購買保險產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