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5-19 18:30:05
◎為何瞄準運營商、醫療這兩大新領域?周俊對記者表示,一方面是由于規模。“運營商本來就是一個規模化的市場。同時,運營商實際上也在轉型。以前運營商主要做通道,現在運營商也在建平臺,打造云網一體化。現在國資也是逐步要求要用國資云,我們肯定要關注這一塊。”
每經記者|范芊芊 每經編輯|董興生
對電科網安(SZ002268,股價32.29元,市值273億元)而言,2023年是“煥新”的一年。今年1月,公司正式更名為中電科網絡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公司的說法,更名的原因之一是公司主營業務更加突出并聚焦至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確定了“以密碼為核心的數據智能安全服務商”的戰略定位。
5月18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電科網安參與其2022年年度股東大會。進入大門,前臺墻壁上方的公司名已變更,左手邊則是公司的定位標語,會議室內的水杯上也印有電科網安的名字。
2022年,電科網安營收和凈利潤雙增長,實現營業收入34.38億元,同比增長16.35%;歸母凈利潤3.07億元,同比增長21.99%。這背后離不開行業的發展以及公司諸多項目的落地。近年來,網絡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尤其是數據安全迎來快速發展,在相關法規陸續出臺的背景下,網絡安全行業投資吸引力將更加顯著。
在股東大會現場,記者與電科網安副總經理周俊就行業發展趨勢、新應用場景選擇以及AI大模型對行業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交流。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范芊芊 攝
正如電科網安的定位——以密碼為核心的數據智能安全服務商,公司目前的業務涵蓋個人隱私安全保護、數據防泄露、數據安全流通共享在內的數據安全眾多領域,已構建相對完善的數據安全能力供給體系和數據安全生態圈,具備面向多個行業應用場景下的數據安全整體解決方案、產品及服務提供能力。
不僅僅是提供一臺密碼機,而是提供一整套的解決方案,這也是電科網安所認為的行業發展趨勢。公司曾在2月披露的一份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提及,密碼行業內存在產品交叉的情況,公司具備體系化的綜合性服務能力,行業未來的發展不再是以單產品交付,會朝著綜合性能力輸出的方向發展。
5月18日,在公司2022年年度股東大會現場,周俊對記者進一步表示,公司的能力模式向這一方面實現了延伸,用戶也有這樣的業務需求。“所以我們逐步在加強這一模式”,“基本產品肯定也要賣,但服務肯定也會是下一步客戶新的訴求點”。
在周俊看來,密碼產品從來都是和用戶的業務、數據相結合的。“以前我們賣設備,實際上也干了很多和應用相結合的服務。但那時場景比較單一,量不是那么大,是產品的附帶服務。現在則要求真正從本質上來保護數據安全,工作的深度和量級增加了,它可能本身就是一個業務,做好應用的數據安全防護是個體系化工程。”周俊說。
為什么會出現這一轉變?在周俊看來,一方面是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正式公布。這是中央第一份關于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文件,而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也是首次正式出現在官方文件中。確保安全是數據實現價值的必要前提,國家陸續出臺發布了《數據安全法》等法規,把網絡安全、數據安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密碼是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的基礎和核心技術,國家要求密碼使用越來越規范,要求更多考慮如何與應用高效、有效結合,因此對密碼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大家對密碼使用的認知在提升,“不再像以前覺得用過密碼機,好像就安全了”。
那么,如何做好集約化服務?“現在應用越來越多,不像以前是單一應用。如果再按照以前的方式,每一個應用都需要一套密碼系統,對于用戶來說代價是比較大的,所以我們在前幾年推出密碼服務平臺這一概念,自身密碼服務能力向服務化轉型的同時,以孵化的方式統一為多個應用提供規范、安全、高效的密碼服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去年,電科網安深度參與了車聯網、自動駕駛、無人機、時空大數據平臺等行業標準規范的制定。
集約化服務的推廣離不開應用場景的落地。在數據安全領域,黨政、金融、能源、交通等關鍵基礎設施行業是傳統的重點市場,另外還存在一些新興行業。電科網安在2022年年報中提及,公司將全面拓展政務、金融、公安、能源市場,重點突破運營商、醫療等新領域市場。
為何瞄準運營商、醫療這兩大新領域?周俊對記者表示,一方面是由于規模。“運營商本來就是一個規模化的市場。同時,運營商實際上也在轉型。以前運營商主要做通道,現在運營商也在建平臺,打造云網一體化。現在國資也是逐步要求要用國資云,我們肯定要關注這一塊。”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范芊芊 攝
正如周俊所說,運營商的云服務業務在營收中的占比越來越大。2022年,天翼云給中國電信(SH601728,股價5.84元,市值5344億元)帶來了579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107.5%。國際數據公司(IDC)此前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2年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2年下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中,中國電信天翼云位列第三位。
而關注醫療賽道的背后邏輯也相似。“隨著現在醫療數字化水平的提升,以電子病歷為代表的醫療數據越來越多,安全的需求實際上也是在不停增強。”周俊說,以前也有一些相應的項目,“但我們可能還是做得比較碎片化一點,下一步我們希望在這上面做得更深,或者說更體系化”。
今年以來,AI大模型火遍國內外,至今熱度不減,國內不少廠商也密集推出自研AI大模型。這對數據安全行業以及公司而言,有哪些機遇與挑戰?
從AI大模型應用于數據安全行業而言,在周俊看來,這些年來,安全技術發展也在探索借助AI的方式。“現在,當大模型起來了之后,大家總體覺得肯定是能夠用在安全環境里的。”不過,周俊也提到,原來的一些專業模型在行業里也能繼續發揮其價值。從資源開銷或匹配的角度上來說,大模型有大模型的優勢,一些專業模型或小模型,實際上也有它的價值,“還是看場景和需求”。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AI大模型的發展離不開海量數據的支持,這就涉及到數據安全的問題。“一方面,早期訓練者訓練的核心數據是怎么來的,在這個場景下有沒有安全問題;另一方面,當大模型開放公眾使用,大家肯定都去問各種各樣的問題,這里面會不會帶著一些敏感的信息,甚至是一些商業秘密等。此外,以前可能是離散的數據,但現在經過梳理分析之后,大模型可以把它組織起來,也可能會造成隱私泄露。”周俊表示。
因此,在周俊看來,上述這些問題今后肯定會帶來一些管理風險,特別是企業級網絡。“在企業里面,現在都是連互聯網,以后可能會出現為了防范大模型造成的信息泄露,企業采取數據保護措施,加強員工對大模型平臺訪問的監管或者數據的過濾處理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