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13 00:04:38
每經記者|陳鵬麗 每經編輯|梁梟
6月11日至6月14日,2023上海國際碳中和技術、產品與成果博覽會(以下簡稱碳博會)正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這是國內首個以“碳中和”為主題的博覽會,吸引超600家海內外企業參展,備受各界關注。
據悉,本屆碳博會,美的樓宇科技事業部攜IBUILDING產品碳足跡平臺及虛擬電廠運營平臺兩大數字化降碳產品參展。11日下午,美的樓宇科技研究院院長孟濤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線上專訪時表示,國內公共建筑的節能和降耗趨勢越來越明顯。一個零碳園區或者零碳建筑的打造,往往需要多種措施并舉。“目前來看,要實現零碳(目標),不是靠單一路徑就能實現,不是光靠把設備改造就能實現零碳,這是比較難的。”
據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等發布的《2022中國建筑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2020年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50.8億噸二氧化碳,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50.9%。換而言之,建筑全過程的碳排放,占到了全國碳排放量的“半壁江山”。
建筑領域的減碳無疑任重道遠,且迫在眉睫。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去年3月發布的《“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要求,到2025年,國內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綠色建筑;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3.5億平方米以上;建設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億平方米以上,為城鄉建設領域2030年前碳達峰奠定基礎。
孟濤接受記者專訪時強調,建筑的零碳路徑是多種措施并舉的,需要通過綜合手段,不是靠單一路徑就能實現。他舉例稱,首先,企業要用光伏發電、風電等綠色新能源;其次,企業還需要對建筑進行綜合的節能改造;再者,打造零碳建筑也考驗企業的數字化能力和算法能力……
對于當前建筑設施管理普遍存在的“重交付輕運營”的現狀,孟濤坦言,這一現狀并非一兩天就能改變,需要5~10年時間慢慢演化。現在的契機是,國內新建建筑的投資規模在縮小,因此,對既有建筑的挖潛增效會成為未來重要趨勢和方向。
孟濤認為,“雙碳”是當前建筑行業的重要轉型方向。去年美的樓宇科技業務快速增長,這也為美的樓宇科技做新業務探索提供可能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