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妙手書醫”袁東玨:“療愈”數萬葉古籍,每一葉都是歷史見證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22 11:19:28

          ◎“毛筆蘸著漿糊和水,在破損書葉上行走,如果書葉被筆帶起來了,我就知道它不舒服了,我應該慢慢撫摸?!薄拇ㄊD書館的袁東玨,修補古籍四十余載。

          每經記者|畢媛媛    每經編輯|文多    

          明朝社稷之臣于謙有詩云:“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然而承載不朽思想的書卷,自身卻難抵歲月侵蝕,即便它們曾見證華夏兒女代代傳承、九州大地風云激蕩。在圖書館、博物館和私人收藏中,有著數以萬計的古籍需要我們的關注和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獻資料記錄了人類的歷史和文化,而修復它們則需要技藝與文化的雙重考驗。

          擁有四十多年從業經驗的四川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專家袁東玨,一雙巧手如仁醫,慎重地、精細地修復著每一本古籍。

          9月19日的微博文化之夜,匯聚了百余人的文化產業相關藝術家、學者、機構深度參與。繁榮的文化生態之下,百花齊放成為新常態。典禮上頒出了年度創新宣傳博物館、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獎項,其中袁東玨獲得“微博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榮譽。在頒獎前夕,已經76歲的袁東玨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

          在袁東玨看來,古籍修復并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一項文化傳承的使命。

          她強調說:“每一本古籍都是一個歷史的見證,我們通過修復古籍,不僅可以延長其使用壽命,更可以讓后人通過這些書籍了解歷史,感受到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我們五千年的文化能夠傳承下來,古籍修復功不可沒”

          “我們五千年的文化能夠傳承下來,古籍修復功不可沒。”從業四十多年,袁東玨依舊為她的工作感動自豪。

          時間回溯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古籍修復工作停滯多年而等待重新起步。為此,當時的文化部特意在杭州和上海舉辦了古籍修復培訓班,這也是自1949年以后規模最大的一次。那次培訓邀請了上海圖書館的趙嘉福、潘美娣以及浙江圖書館的錢蟾影授課,強大的師資力量使培訓班的質量得到了保證。彼時的袁東玨,已從印刷廠調入四川省圖書館多時,并在老師傅的指導下學習古籍修復。因為具有印刷廠制作精裝和平裝書的經驗,她被推薦參加了這次培訓。

          用年輕人的話說,“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一年期的系統培訓中,袁東玨與來自全國各地的約三十人一同,從紙張鑒定、古籍版本到修復技巧等,共同接受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全方位教學。袁東玨如饑似渴地吸收著新的知識和技能,光筆記就記滿了兩大本。

          培訓結束后不久,袁東玨就開始積極籌備四川省圖書館新的古籍修復工作。她親自跑遍全成都大大小小的市場,尋找古籍修復使用的材料、工具。

          此間講究可不少:噴壺買理發店理頭發用的那種,可以噴出細細的水霧;沒有壓平機就到建材市場把別人不要的大塊石材邊角料搬回來;缺少和修復古籍匹配的手工紙,就去四川夾江、福建各地尋訪。天南海北“淘寶”,讓原本狹小的修復室逐漸充實起來,一本本古籍也開始經袁東玨之手后重新煥發光彩。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歲月流轉,在此后那四十多年里,袁東玨以熱愛和執著,修復了數百種、數千冊的珍貴古籍,以及大量的書畫、圖檔資料,其中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就達到了25種,190冊,7350葉(注:此“葉”為古籍用字)。

          “修一部,成功一部。”袁東玨這么要求自己。

          當記者問到古籍修復的重要性時,袁東玨的眼神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她說,古籍是幾千年來文化的載體,是我們不能割舍的一部分。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獻,我們需要專業的修復技術。從古至今,人們嘗試各種方法保護書籍,那些古老的傳統和技術在今天仍然有著重要價值。修復古籍不僅是保護文物的過程,也是傳承文化的過程。

          修復古籍就像治療病人,也要“望聞問切”

          在袁東玨看來,古籍修復并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一項文化傳承的使命。

          “每一本古籍都是一段歷史的見證,而古籍修復的最大魅力在于通過各種修復手段使我們的古籍起死回生。”她強調道。

          而這樣的修復并非易事。袁東玨表示,修復過程中需要克服的難點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要充分了解每本古籍的破損成因、破損特點和歷史背景。在修復過程中,需要盡可能地還原古籍破損前的原貌,盡量保留古籍原有的信息,以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使古籍的歷史價值得到最大程度呈現,同時也要考慮后人的閱讀使用需求,采取更合理的修復路線對古籍予以保護。

          古籍的修復過程,也是一次“對話”過程。袁東玨解釋說,修復古籍就像治療病人一樣,要給它診脈,望聞問切,了解它的“病情”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案”。這需要修復者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經驗。例如,在修復過程中,修復者需要了解紙張的特性、墨水的成分以及病蟲害的情況。

          毛筆蘸著漿糊和水,在破損書葉上行走,如果書葉被筆帶起來了,

          我就知道它不舒服了,我應該慢慢撫摸,它就伏帖了。”

          袁東玨舉了一個例子,她曾經修復過一部明代刻本《五音集韻》。袁東玨拿到這部書時,全書已經產生嚴重蟲蛀。通過仔細觀察和研究,她發現問題出在這本書使用的粘合劑上:全書全部采用托裱形式修復過,且使用未提純的小麥粉制作漿糊,這使得豐富的蛋白質保留在了書葉中,為嚴重病蟲害的產生提供了條件。為了治療這部書,袁東玨重新調制了小麥淀粉漿糊,并為它匹配合適的紙張,經過痛苦的揭舊、補破、裝訂,終于使這部書重新煥發生機。修舊如舊,并完全符合可逆性原則,在幾十年后可以被揭去修復材料而不傷原書。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雖然今天的修復工作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修復過程中仍然需要考慮未來可能的變化。因此,修復者需要選擇可逆性的材料和方法進行修復,以便在未來對古籍進行更好的保護和搶救。”

          當決定修復一本古籍,意味著開始坐“冷板凳”。對于一些粘合在一起的書籍,有時揭開一頁,就要耗費一整天的時間。在工作中,袁東玨強調了心態的重要性。“首先,你要熱愛這項工作,才能坐得住。”她表示,除了對古籍本身的熱愛,修復者還需具備對文化傳承的責任心。修復古籍不僅是一項技術工作,更是一項歷史使命。

          科技帶來便利,但取代不了手工修復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古籍修復工作也在不斷進步,新技術的應用也為古籍修復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袁東玨表示,科技的發展確實對古籍修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最明顯的是在紙張檢測方面。她指出,現在有了紙張檢測儀,可以準確地鑒定紙張的纖維種類、顏色和厚度,這對于判斷古籍的制成材料和確定修復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科技發展讓我們能以更準確的方式去了解和修復古籍。”袁東玨說,“在修復之前,我們都會使用先進的科學儀器對古籍進行全面的檢測和分析,這樣我們就能更了解古籍的狀況,制定出更合適的修復方案。”

          除了紙張檢測,數字化也對古籍修復產生了影響。袁東玨提到,現在許多圖書館都在進行數字化工作,這很好地解決了古籍“藏與用”的矛盾。古籍經過數字化,可以讓更多讀者使用。原件則可以歸還書庫在恒溫恒濕下得到更長久的保存,這大大緩解了古籍破損帶給古籍修復的壓力。

          但是,古籍數字化工作也需要古籍修復予以充分支撐,破損的書葉,經修復后才能更好地完成數字化任務,否則信息不全,又容易在過程中造成破損。

          同時,四川省圖書館近年來特別重視對古籍修復檔案的記錄,如修復過程、使用的材料、修復前的狀態等。這些信息不僅可以幫助后人了解古籍的歷史和修復過程,也為他們提供了學習和研究的資料。相關信息經過匯總,相信能夠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為相關研究提供更多依據,推動相關領域的科研進展。

          盡管科技為古籍修復帶來了許多便利,但袁東玨也強調,科技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手工修復。“現在,古籍修復有時會采用新的手段,如紙漿補書機,這個在很早以前就被研發出來了,不過我們的書葉有的很脆弱,水一沖散了,還有的書葉洇墨(指墨水在宣紙上非受控擴散)。所以機器的應用只是手工的補充。另外,在修復中有許多精細的動作,這些都是機器、科技取代不了的,在古籍修復這個領域,人的手藝才是最重要的。”袁東玨認為。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全國各地都已經開展了針對古籍修復的培訓活動。在過去,我國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的人數還不足100人,現在這個數字已經增長到了上千人。袁東玨所在的圖書館也有一支由16人組成的隊伍從事這項工作——團隊最年輕的人還是00后。人數的增長不僅體現了國家對古籍修復工作的重視,也顯示了全社會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升。談起這個人數時,袁東玨的臉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

          新一代的古籍修復師是如何培養的呢?袁東玨進一步介紹說,中山大學、復旦大學等知名高校都開設了與古籍修復相關的專業課程,還有很多地方學校也開設了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專門培養古籍修復的本科生和大專生。

          在這個數字化時代,盡管科技在不斷進步,但我們不能忘記自己的文化根源。正如袁東玨所說:

          我們要走好自己的路,

          同時也要將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古籍修復師,正是那些致力于挽救這些文化瑰寶的人。

          談及對未來的期望,袁東玨表示:“我希望能夠培養更多年輕人參與到古籍修復工作中來。只有年輕人熱愛這個行業,才能將這份事業傳承下去。”

          在采訪的最后,袁東玨分享了一段她修復宋代本《茶經》時的經歷。當時,她已經從事古籍修復工作十多年了。為了完成這次修復任務,她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放棄了休息時間。最終,她成功地完成了修復任務,讓這本極具歷史價值的古籍得以煥發新生。

          “當我看到那本被修好的《茶經》時,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滿足。”袁東玨說,“那是一種成就感,就像完成了一件藝術品一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古籍修復 文化 四川 文物 藝術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日本又色又爽视频 | 中文天堂最新中文字幕版 | 日本又黄又潮娇喘是免费 |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站 | 亚洲人成电影网久久影视 | 午夜性色福利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