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29 11:53:01
◎“過去我們認為把企業送上市就開始套現了,但現在看來這只是開始。所以這幾年都是LP要和投資人做工作,延長投資期。”田源表示,投資期延長是近年來的趨勢之一。
◎李凱軍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醫藥投資目前的變化正在回歸行業本質。硅谷的創新只做0到1的事情,但國內的投資不愿意承擔0到1的風險,認為1以上的項目是低風險的,但實際上是最高風險的。
每經記者|林姿辰 每經編輯|梁梟
生物醫藥投資的泡沫在消失,創新項目和投資人似乎找不到彼此了。
在近日召開的第八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上,曾經的創新藥“第一股”貝達藥業(300558.SZ,股價57.28元,市值239.71億元)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丁列明表示,公司在尋覓新渠道增加收入,包括發債、銀行授信;深圳市金融穩定發展研究院理事長、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則說道:“在醫藥創新產業,LP(有限合伙人)更想跟GP(普通合伙人)一塊兒問,那些創新企業的合伙人和投資邏輯在哪兒呢?如果我們找不到他們,我們也會離場。”
狂奔幾年后,國內醫藥投資開始正式審視過去不敢投“從0到1”項目帶來的蝴蝶效應。醴澤資本管理合伙人李凱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資本驅動讓很多藥企走上了不符合行業規律的途徑,當行業投資產生一定的恐懼,還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心理循環期。
醫藥創新通常是科技和資本的高度融合的結果。W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港股制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板塊IPO融資為16億港元,同比縮水了4億港元;A股市場的制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板塊的IPO融資為84億元,同比縮水六成以上。
王忠民認為,醫藥創新愈加鮮明地呈現出“重資本”和“高度不確定性”兩大特點,“十億美元、十年時間”是新藥研發的入局門檻而非最高要求,但VC(風險投資)作為第一資本生態位的潮起潮落、國資的財務約束、IPO的退出選擇變少都對醫藥創新所需的流動性帶來沖擊。面向資本、機構和政府,產業界發出“長線資金在哪里”的叩問。
王忠民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而元明資本創始合伙人、邁勝醫療科技集團董事長田源認為,自2015年的中國藥審改革以來,醫藥投資行業已經發生了三個重大轉變,而且都發生在一級市場和資本市場的源頭。
其中,第一個轉變是從以美元PE(私募資金投資)為主轉向以人民幣PE為主的時代,這是因為國內基金開始看懂和了解這個行業了;第二個轉變是從以多元化PE為主,轉向以國有PE為主,國投創新以及其他國家基金開始越來越多地進入項目B輪融資;第三個轉變最為重要,是從以市場化PE為主轉向以招商PE為主。
“過去我們認為把企業送上市就開始套現了,但現在看來這只是開始。所以這幾年都是LP要和投資人做工作,延長投資期。”田源表示,投資期延長是近年來的趨勢之一。
王忠民認為,隨著未來越來越多國有資金和CVC(企業風險投資)的入場,有望引導資本助推產業鏈的創新升級。具體來說,對于國有資產面臨的財務約束,他建議中央產業引導資金和地方國有資金應當做“賽馬”邏輯的LP而非“養馬”邏輯的GP,即便做母基金的GP也要引入激勵結構,實現健康的國資投資;對于CVC的入場支撐,可以讓初創的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不必一定要走到IPO階段,而是可以通過收購實現資本退出。
會間,李凱軍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醫藥投資目前的變化正在回歸行業本質。硅谷的創新只做0到1的事情,但國內的投資不愿意承擔0到1的風險,認為1以上的項目是低風險的,但實際上是最高風險的。過去幾年,因為資本的驅動,很多藥企走上了不符合行業規律的途徑,目前泡沫正在破裂。
“行業本身是高風險的,所以資金非常珍貴,如果為了迎合資本市場的需求而投,不僅僅是資金的浪費,也是對醫療資源、臨床資源、臨床前資源,包括猴子、老鼠等實驗動物一系列的浪費,而且讓大家對這個行業產生一定的恐懼,這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心理循環期。”李凱軍說。
第八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現場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在這種循環下,資金需求端需要守住錢袋子。以曾經的中國創新藥“第一股”為例,貝達藥業通過多年前期開發已有正向現金流,但公司當家人丁列明表示“前天和CFO討論,當下適當增加負債率,這樣來保障開發項目的投入”;公司項目要有優先順序,“重要的項目要保障,其他的項目適當往后靠一靠,保住正向的現金流”。據丁列明透露,目前公司也在尋覓新渠道增加收入,包括發債、銀行授信等。
供給端也有變動的市場中改變。平安銀行醫療健康文化旅游金融事業部總裁李茜表示,自2015年成立以來,事業部累計服務了4000多家醫療健康產業的客戶,投入超過3500億元。該機構統計發現,二級市場估值回到了2020年,今年上半年的投融資規模同比下降了約四成。
對于未來,李茜認為并購必然是醫療健康產業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并且與“銀行只做成熟期企業”的印象不同,事業部會以股權投資的邏輯提供融資。例如在去年啟明醫療收購Cardiovalve以擴大二三尖瓣置換創新布局的跨境收購中,事業部提供了9000萬美元的融資。
而在醫療健康的創新方面,對于項目進入臨床三期沒有盈利、沒有上市的企業,事業部在做融資支持的專項政策;對于投資機構和PE(私募股權投資),事業部也做包括地方政府的產業基金、被投企業的資金投融服務。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gic6332800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