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29 22:48:05
每經評論員 裴健如
11月27日,長安汽車(SZ000625,股價20.70元,市值2053億元)股價強勢漲停。28日,汽車產業鏈個股維持強勢,長安汽車繼續“狂奔”,當天其股價接近漲停,股價創歷史新高,成交192億元創歷史天量。29日,盡管長安汽車股價有所回落,但其成交量仍超134億元,維持成交量的高位。
長安汽車股價、成交量“狂奔”以及相關產業鏈“躁動”的背后,是其與華為合作的一則公告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11月26日晚間,長安汽車發布公告稱,公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署《投資合作備忘錄》。經雙方協商,華為擬設立一家從事汽車智能系統及部件解決方案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和服務的公司(以下簡稱華為新公司),長安汽車擬投資該新公司并開展戰略合作。
而華為新公司將作為服務于汽車產業的開放平臺,對現有戰略合作伙伴車企及有戰略價值的車企等投資者開放股權,成為股權多元化的公司。隨后,華為常務董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更是表示,華為已向賽力斯、奇瑞、江淮、北汽發出股權開放邀請,并希望中國一汽加入。
在筆者看來,華為新公司之所以能夠引發業內強烈關注,一方面,在于智能汽車擁有廣闊前景,且當前汽車產業已轉入“下半場”,智能化是決定競爭勝負的關鍵。面對可觀的市場潛力,在智能駕駛賽道快速滲透下,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的汽車企業,有望憑借軟件和服務的核心能力實現差異化競爭,從而獲得更高的估值溢價。因此,無論是行業,還是企業,對這一賽道均極為關注。
數據的說服力更為直觀。今年上半年,國內具備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乘用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42.4%,較去年同期增加近10個百分點,預計2025年國內乘用車L2級及以上智能駕駛滲透率將會達到70%。有機構更是預測,到2025年,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
另一方面,華為新公司將實現獨立運作,股權更加多元化,更加明確華為的“不造車”定位,一定程度上能夠使部分車企減少對“讓渡靈魂”、對智能車供應鏈話語權降低的疑慮。
綜合來看,華為新公司有望吸引更多車企進入“新賽道”,共同做強做大,從而加速整個汽車行業智能化的發展。
與此同時,筆者認為,在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后,一家車企能否真正笑到最后,除了智能加持、創新加持、新技術加持,還需要通過整車產銷規模提升和品牌溢價來實現,車企的產品定義、渠道效率、供應鏈穩定性等核心競爭力缺一不可。這意味著,即便同為華為智能車領域的合作方,車企自身的綜合能力,也會深度影響未來合作的成效。這就要求車企需要不斷去強化自身的綜合能力,為智能電動汽車產業未來的博弈不斷蓄力。
具體來看,首先,車企應緊抓用戶痛點,解決用戶真實場景的需求,精益求精地打磨服務和產品,加速構建面向智能化時代的完整、自主、領先的體系。其次,應真正以用戶為中心,賦能企業價值鏈增長勢能,打通不同服務環節,更好地滿足用戶一站式完整的服務體驗。第三,應持續創新,積極擁抱新技術,勇于突破業務邊界,并不斷拓展合作邊界,以領航技術為品牌和產品賦能,打造穩定、完善的供應體系。此外,還應建立敏捷、高效的組織,不斷提升運營效率。
汽車行業的競爭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的是“跋山涉水”的長期主義。在智能車時代,企業更需徐徐下手,久久見功。唯有始終秉持用戶思維,洞察市場,勇于創新,不斷以產品、服務滿足市場和用戶真正需求,方能行穩致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