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3-06 00:05:34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在此節點下,我國將如何通過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些舉措又將為區域發展帶來何種機遇?
每經記者|程曉玲 楊棄非 每經編輯|劉艷美
圖片來源:新華社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在當天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也被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之首。
自去年9月首次提出以來,有關新質生產力的討論就不斷展開。統計顯示,在31個省份今年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有29個都提及“新質生產力”。而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是,如何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在外界看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系統性地提出具體抓手和路徑,釋放出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鮮明信號——不僅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而且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還要進一步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高水平擴大對外開放。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在此節點下,我國將如何通過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些舉措又將為區域發展帶來何種機遇?
什么是新質生產力?
概括來說,其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而落到產業維度,要匹配新質生產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加快轉型升級是重中之重。
具體來看,一方面要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江蘇常州,機械手臂進行焊接作業 圖片來源:新華社
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政府工作報告中,“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同樣被重點提及。
某種程度上講,在新質生產力的新賽道上,前瞻布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將成為未來城市搶占戰略制高點的比拼關鍵。
以未來產業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主要城市中,已有超過10座城市明確將未來產業納入今年重點工作。其中既有深圳、上海、蘇州等“實力派”制造業強市,也包括合肥、濟南、福州等“后起之秀”。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無疑為各地下一步突圍競逐帶來新的機遇。
瞄準這一發力點,已有不少城市率先布局、行動起來。
其中,上海、廣州、杭州、濟南、青島、合肥等多個城市,均新晉提出打造未來產業先導區的目標。“最強地級市”蘇州更是早在去年9月就曾發文明確,“積極爭創國家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在制度創新、成果轉化、示范應用等方面探索先行”。
此外,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到,加強重點行業統籌布局和投資引導,防止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有觀點分析指出,我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呈現出區域不均衡的特征,各地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也應結合地方實際分類施策。
這也意味著,在各地瞄準“未來產業先導區”的同一目標下,重點方向與實現路徑卻不盡相同。
例如,從各地部署的未來產業重點領域看——
深圳明確培育具身智能機器人、合成生物、腦科學與腦健康、細胞與基因、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新增長點;
上海提出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民用航空、空間信息等高端產業集群;
青島積極搶占基因與細胞、量子信息、未來網絡、空天技術等產業新賽道;
合肥則著眼擴大量子信息、空天技術、低空經濟、聚變能源、下一代人工智能等先發優勢……
據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介紹,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了10項重點工作任務,有9項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重點任務一致。
其中新增的一條,便是作為專章放在第二位的“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
安徽合肥,建設中的大科學裝置“夸父”(CRAFT) 圖片來源:新華社
黃守宏解釋,考慮到科技、教育、人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所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地位,考慮到黨的二十大把“科技、教育、人才”單列一章,所以增加了這一條。
緊隨“新質生產力”相關部署之后,科技、教育、人才為何如此重要?
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同我國轉向創新驅動、走向高質量發展歷史性交匯。產業創新的底層動力來自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是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躍升的必然選擇。
而人才決定科技創新成效,教育則是人才培養的搖籃。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聯系緊密、相互促進,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環,從而推動新質生產力邁上新臺階。從這個角度來說,“新的‘科學的春天’已經撲面而來”。
暢通三者之間的良性循環,首先是增強三者的自身力量。
以教育為例,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但目前來看,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仍面臨高校結構失衡、高教資源布局失衡等短板難題。
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優化學科專業和資源結構布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其中還特別指出,要增強中西部地區高校辦學實力。
在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鄒聯克看來,中西部高校在數量上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客觀上,東部地區高校和中西部地區高校在教育經費投入、高水平大學分布、師資隊伍建設、創新能力等方面存在差距,特別是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的差距尤其明顯。
為此,鄒聯克建議,調整優化區域高等教育戰略布局,支持中西部地區加快“雙一流”建設,支持差異發展、特色突進,支持培育建設重大平臺。
載體和平臺建設,在創新方面具有基礎性作用。根據政府工作報告最新部署,將完善國家實驗室運行管理機制,發揮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輻射帶動作用。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化布局,推進共性技術平臺、中試驗證平臺建設等。
這也是當下各地布局和競爭的重點。以作為創新平臺“金字塔尖”的國家實驗室為例,根據公開信息,目前廣東、江蘇、浙江、湖北、四川等省份均已實現突破,而包括河南、湖南等省份在內,更多地方仍在孜孜以求期待“破零”。
發展新質生產力,還要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這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
廣東深圳,機器人測試車間 圖片來源:新華社
根據中央財辦的公開解讀,只有通過改革開放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才能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
具體而言,這既包括“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發揮超大規模市場的應用場景豐富和創新收益放大的獨特優勢,又包括“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同樣強調“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同時“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業內認為,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互為促進、缺一不可。要著眼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下好改革“先手棋”,向改革要活力。
具體到今年的措施中,要如何推進改革?一大亮點正是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比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制定統一大市場建設標準指引;而根據此前規劃,2021年啟動的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經過去年“取得階段性成效”后,2025年將邁向“基本完成試點任務”。基于此,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將深化試點。
對此,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曾評價,近年來,中央在推進改革方式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和調整,鼓勵地方進行差別化改革,鼓勵地方敢試、敢闖、敢為,通過綜合授權、先行先試,以局部突破帶動整體突圍。
更為突出的例子是深圳和上海浦東兩地。去年,上海浦東繼深圳之后,迎來第二份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兩地先后被賦予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更大自主權。而去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文提出支持廈門開展綜合改革試點,廈門有望“接棒”推進先行探索。
類似的機遇也出現在擴大高水平開放層面。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將“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并將賦予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更多自主權。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研究馮奎認為,對先發和優勢區域來說,擴大高水平開放是挑戰更是機遇。這類地區深度參與全球分工合作,就可搶得發展先機,可以為國家經濟提供更多財力等支撐,從而也利于支持幫助其他區域。更進一步來講,這些區域在對外開放中的制度性創新,能為其他類似區域改革開放提供重要參考,降低制度探索的成本。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