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3-07 19:13:51
◎為更好達到慢性病防治效果,鑒于慢病的特征,孫飄揚建議將更多國產創新藥納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推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加強創新藥在基層醫療機構的應用。
◎孫飄揚建議,將更多國產創新藥納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推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加強創新藥在基層醫療機構的應用。
每經記者|許立波 每經編輯|梁梟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恒瑞醫藥處獲悉,全國人大代表、恒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提交了《關于以慢性病為切入點、加強基層醫療機構創新藥應用,助力健康中國的建議》。
孫飄揚表示,慢性病是我國最大的疾病負擔,慢性病防治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中之重。伴隨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進程加快,我國慢性病發病人數快速上升且呈年輕化趨勢,不僅影響勞動力人口健康,成為人類死亡和殘疾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造成醫療費用持續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88%,導致的疾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70%以上,是普遍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成為制約健康預期壽命提高的重要因素。慢性病防治對于保護我國人群健康、減輕經濟負擔、促進社會發展及家庭和諧穩定,都有重要意義。
孫飄揚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基層醫療是我國慢性病防治的關鍵領域。在國內大多數基層地區,慢性病的預防和控制水平仍較低。孫飄揚援引的數據顯示,我國心血管病現患人數約為2.9億,死亡率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構成的40%以上,農村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續高于城市。
近年來,我國衛生行政部門已采取許多措施來積極應對基層慢病高發勢頭,比如制定各類基層慢性病防治的各類指南,在國家衛健委指導支持下開展實施系列提升基層慢病防控管理水平能力的工作,同時對《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不斷進行優化。
但孫飄揚認為,目前我國基層醫療機構仍然面臨嚴峻考驗,醫療服務能力亟待提升。為更好達到慢性病防治效果,鑒于慢病的特征,他建議將更多國產創新藥納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推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加強創新藥在基層醫療機構的應用。
孫飄揚的主要依據有:
第一,加強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目前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已經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中之重,《“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明確強化慢病防控,實施城鄉社區慢病醫防融合能力提升功能。
第二,推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著力提升基層醫院診療水平。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是落實分級診療制度的具體舉措,其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要讓人民群眾獲得更高質量、更加便捷、更為經濟的醫療衛生服務。近年來,隨著醫改加快推進,我國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整體提高,群眾健康保障水平不斷提升。但總的來看,我國優質醫療資源的供給總量仍然不足,結構不太合理,質量和效益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尤其是部分地區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有所弱化,群眾希望就近“看得好病”的需求難以得到很好滿足。
第三,基層醫療是我國慢性病防治的關鍵領域。當前我國已制定了各類基層慢性病防治的各類指南,這些指南為基層開展糖尿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時,近年來《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從藥品數量、品類也在不斷優化和擴容,在臨床藥物有更多創新藥的選擇下,基層醫療機構可以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也為患者獲得和上級醫院處方連貫性提供了更多便利。此外,國產創新藥治療慢病整體水平不斷提高,一批國產創新藥進入臨床,在慢病治療中展現優勢,為創新藥下沉應用奠定了基礎。
基于上述理由,孫飄揚建議,將更多國產創新藥納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推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加強創新藥在基層醫療機構的應用。
在推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方面,孫飄揚建議,通過建立完善的分工協作機制,優化醫療資源結構和布局,構筑暢通的上下轉診通道,為居民提供疾病診斷、治療、康復、預防、保健的全過程、全周期衛生健康服務。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還要實現人員、財務、業務、藥耗、信息等方面的統一管理,使內部各成員單位成為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不斷提升醫療衛生服務的質量和連續性,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基本藥物是指適應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劑型適宜、價格合理、能夠保障供應、公眾可公平獲得的藥品。《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是醫療機構配備使用藥品的依據。目前施行的是《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8年版)。近兩年,新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消息一直受到醫藥行業關注。孫飄揚認為,在基藥遴選過程中,對于獨家藥品,要優先考慮納入創新價值高、臨床必需、安全性優的創新藥品。基層醫療問題和鄉村衛生問題都與藥物政策息息相關,基藥目錄調整有必要補充完善更多國產創新藥。
孫飄揚進一步表示,在基層藥品配備上,隨著一線用藥指南不斷更新,基藥目錄作為基層配備藥品目錄也應與時俱進,基層基本用藥應不斷補充完善,把更安全、更有效、在基層使用更方便、老百姓能夠承受的國產創新藥及時納入基藥目錄,有利于實實在在惠及百姓,造福民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