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13 19:31:29
◎《中國跨境電商品牌影響力百強榜(2024年第一季度)》展現了兩個直觀的數據:其一,深圳品牌的數量遙遙領先其他城市,獨占半壁江山;其二,不論搜索熱度還是獨立站自然流量,廣州SHEIN的排名和數據持續領先其他品牌。
每經記者|葉曉丹 每經編輯|魏官紅
據海關數據,我國跨境電商一季度進出口5776億元,增長9.6%,遠超同期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5%的增速。
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優秀頭部品牌起到了開創和引領的作用,功不可沒。今年一季度,哪些跨境電商品牌表現優異?
不妨來看一下,每日經濟新聞和易勢科技聯合發布的《中國跨境電商品牌影響力百強榜(2024年第一季度)》。(下附季度榜單)
《中國跨境電商品牌影響力百強榜(2024年第一季度)》展現了兩個直觀的數據:其一,深圳品牌的數量遙遙領先其他城市,獨占半壁江山。
其二,不論是搜索熱度還是獨立站自然流量,廣州SHEIN的排名和數據持續領先其他品牌。
以下為深圳易勢科技創始人陳雄對本期榜單的解讀:
深圳品牌在消費電子行業的批量化成功,體現了中國新興產業的強大競爭力,廣州SHEIN在服飾行業的驚人成績,說明經典產業大有可為。
廣州的產業結構相對傳統,更能代表絕大多數中國城市的情況。
“出海四小龍”中的SHEIN和TEMU都在廣州,和廣交會一樣,他們幫助中國產品出海。
不同的是,廣交會鏈接的是海外B端,它們則面向的是海外C端消費者;廣交會是等客戶到過來,它們是主動到消費者那里去。
據市場分析機構data.ai發布的《2024移動市場報告》,SHEIN 2023年再度斬獲全球購物類APP下載量冠軍,TEMU、AMAZON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
另據媒體報道,SHEIN 2022年的GMV為290億美元,2023年約450億美元,預計2025年將達到806億美元;TEMU 2023年GMV約180億美元,2024年的目標是600億美元。
在當今外貿形勢下,廣州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對其他城市既有學習借鑒的意義,也有拉動跨境電商+產業帶轉型的現實價值。
SHEIN誕生于南京,早期主要銷售婚紗,后來轉向女裝品類,越做越大,并在2015年將總部搬遷到廣州。
搬遷的目的很明顯:廣州有最完善、最強大的服裝產業鏈。
傳統服裝生產追求規模化的成本優勢,動輒要求上萬件的訂單量,顯然無法滿足“快時尚”的需求。而番禺有著數以萬計的服裝生產“小作坊”,雖然單體規模不大,但非常靈活,這為SHEIN“柔性供應鏈”的落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SHEIN與中國服裝產業相互成就。
眾所周知,服裝生產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對成本非常敏感。早在本世紀初,國際大牌就開始把部分產能向東南亞轉移,國內企業如果只會繼續拼價格,就是一條不歸路。
“柔性供應鏈”接近于C2F(消費者對工廠Customer-to-Factory)模式的按需生產,不再簡單地拼價格,更側重于反應速度和生產效率的提升,事實上推動了整個中國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
TEMU的主要辦公地設在廣州而非上海,顯然也是為了產業資源。其與SHEIN爭奪供應鏈資源的訴訟戰,也印證了這一點。
而MINISO的SKU和TEMU較為接近,賣的也是中國的小商品,其成功背后也有賴于中國的供應鏈優勢。
SHEIN是草根出身,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看到第二家SHEIN出現,為什么?
SHEIN一直堅持走獨立站DTC(Direct-to-Consumer直面消費者)模式,敏銳地抓住了社交媒體的紅利,又下大力氣打造了柔性供應鏈,最終練成“小單快返”殺手锏。
當然,也必須看到,SHEIN的成功,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比如社交媒體的流量紅利期,過去了就沒有了,再有眼光、再有能力也不會有那么便宜的流量了。
流量越來越貴,是跨境賣家面臨的一大難題,但“富二代”例外,比如TEMU。
在歐美通脹期,TEMU用極致低價策略,加上社交拼團的裂變,以及大手筆的廣告投放,在極短的時間迅速上位。
跨境電商賣家基本都是走線上模式,因為門檻相對較低、上手相對快。有利就有弊,線上信息透明,大量賣家涌入,競爭異常激烈。
TEMU這樣大玩家的大投入,客觀上抬高了線上推廣獲客的成本,加速了線上的“內卷”。
如此背景下,發展線下渠道成了一個熱點,但門檻高、早期投入大、動銷周期長的難點讓大部分賣家望而卻步。
來自廣州的MINISO名創優品,或許可以作為一個參考樣本。
截至2023年底,MINISO名創優品的海外市場門店數量為2487家,同比上一年增加372家。在跨境電商必爭的北美市場,截至2023年底,名創優品擁有172家門店,GMV達到1.78億美元,年增長120%。
實力背景不同,資源稟賦不同,外部時機和競爭環境不同,走的路就不同。
缺機會,還是缺發現機會的洞察力?
經濟行為,追求的是效率。
SHEIN的“小單快返”本質上就是把消費需求和生產供給兩端互動循環的效率做到了極致,也就是把全產業鏈條的總體效率做到了極致。
前提是,消費者掌握在自己手里,供應鏈也在控制之中,再用數字化等手段去最大程度上提效。
就好像跑步比賽,必須四肢協調才能跑得快。如果一條腿粗,一條腿細,就跑不快;或者自己只有一條腿,要借助拐杖或者別人攙扶才能走路,那就更沒法跑了。
TEMU用全托管模式起步,平臺統一解決運營和物流報關等繁瑣工作,既能保證低成本高效率,又讓賣家可以專心生產供貨,吸引在成本上有優勢的源頭廠家。
這也解決了痛點,提升了全局的整體效率。
和日新月異的消費電子不同,傳統品類很難憋出個大招一下子脫穎而出,更多還是在各個環節做精、做細,在效率上勝過競爭對手。
從大的方面看,就是要在消費端和生產端扎得足夠深,然后相互協調、相互促進,讓兩條腿跑動起來,良性循環。
某種程度上理解,就是要形成一定的小生態,這樣才是相對穩定的。
不少人近兩年才知道有個SHEIN很厲害,但SHEIN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2008年。
MINISO有差不多2500家海外門店,仍在持續增加中。但他們2015年就在東南亞開出了第一家海外門店,有近十年的耕耘,何況老板葉國富本來就是零售行業的大佬。
TEMU有賴于“創一代”拼多多的深厚積累和鼎力支持,否則絕對做不到如此的快準狠。
傳統品類的爆發力有限,只能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做,無法速成。
好在,一旦做成了,也會比較穩定。
價格是永不過時的競爭手段,更是新玩家的慣用策略。
SHEIN憑借價格便宜、款式多、上新快等優勢趕超Zara和H&M等老牌快時尚品牌。但低價必然影響利潤,不利于可持續發展,還容易導致產業鏈中出現環保和勞動權益等問題。因此,SHEIN近幾年在嘗試向中高端突破,布局了定位更高端的子品牌MOTF,并在提高產品價格。
但在轉型升級的同時,如何避免基本盤被對手蠶食是個難題。
畢竟,后來者TEMU的價格戰更“兇殘”。
而TEMU自己,在今年推出半托管模式后,也在吸引更優質的賣家,比如《中國跨境電商品牌影響力百強榜》上的品牌。
MINISO也在通過紐約時代廣場、倫敦牛津街等全球商業核心地段的大型旗艦店,以及聯名IP等方式提升品牌形象。
低價入局,站穩腳跟后再向上發展,這是絕大部分企業的選擇。
中國跨境電商企業,依然任重道遠。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