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14 21:22:53
◎堅定大模型開源戰略的阿里云,不僅僅是想做AI“賣鏟人”,而是更希望基于開放的生態,提供AI時代的“水電煤”,他們距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呢?
每經記者|葉曉丹 每經編輯|陳俊杰
云計算市場頭部效應進一步加劇。
5月13日,國際咨詢機構Gartner發布最新云計算市場追蹤數據報告,2023年,阿里云在亞太地區云計算IaaS市場(基礎設施即服務)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22.2%。排名第二的為亞馬遜AWS,份額為16.5%。第三位為微軟Azure,份額為16.1%。
數據顯示,云計算廠商前三位占據了過半市場份額。同時,阿里云、微軟及谷歌份額上升,進一步提升了市場集中度。
在AI浪潮下,阿里云在過去兩年來動作不斷。2023年初和2024年初,阿里云都放出了“大降價”的大招,而在2023年底,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更是為阿里云確定了“AI驅動,公共云優先”戰略。
5月14日,阿里巴巴集團發布的最新季度業績顯示,阿里云季度收入增長3%至255.95億元,其中核心公共云產品收入實現兩位數增長,AI相關云產品實現三位數增長。同時,阿里云持續保持盈利,經調整EBITA同比增長45%至14.32億元。
而眼下,阿里云除了自身研發大模型技術底座和應用外,也推出了阿里云百煉等平臺,為開發者提供多元的模型選擇。在整個生態體系中,如今的阿里云搭建了大模型應用入口,又提供了調試大模型的“鏟子”,AI是阿里云下一個十年的驅動器嗎?
IaaS作為云計算的基礎層,提供了虛擬化的計算資源、存儲和網絡服務。2023年7月,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云計算白皮書(2023)》顯示,2022年,IaaS市場收入穩定,規模在2442億元,增速達51.21%。阿里云、天翼云、移動云、華為云、騰訊云、聯通云占據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份額前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阿里云于2023年和2024年初的兩次大降價中,涉及到的不少核心產品就包括IaaS層產品等。
通過大降價刺激用戶使用云計算,從而帶來規模效應,是阿里云推動大降價的主要意圖。“阿里云降價并非短期市場競爭行為,而是一個長期戰略選擇,這是公共云的商業模式決定的”。
今年2月,阿里云智能集團資深副總裁、公共云事業部總裁劉偉光表示,云計算是一個具備網絡效應和規模效應的商業模式。阿里云為數百萬客戶提供一個可復用的全球云計算網絡和資源池,用的客戶越多,供應鏈采購成本、均攤研發成本和資源閑置成本就能不斷降低。因此,用阿里云的客戶越多,規模越大,云的價格就會越便宜;而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技術的紅利就會持續被釋放出來回饋客戶。
海外市場上,亞太地區成為全球云服務商爭奪的焦點。中國信通院報告介紹,根據麥肯錫等研究機構的數據,目前美國企業上云率達到85%以上,歐盟企業上云率也在70%左右。亞太地區雖然目前整體上云率不高,但在政策推動和數字化轉型的作用下,云服務市場潛力巨大。
近兩年,阿里云也加大了海外市場布局。阿里云方面披露,出海也成為推動阿里云增長的一項動力。阿里云在全球30個地域開放89個可用區。近年來,阿里云在海外市場增長迅速,市場規模5年超20倍。
過去一年,AI成為云計算市場的主旋律。
4月底微軟最新公布的2024財年截至3月31日的第三財季業績顯示,該季度微軟云收入為351億美元,同比增長23%,其中上線Azure OpenAI的Azure和其他云服務增長31%。在Azure增長中,有7個百分點與AI相關,高于上一季度的6個百分點。
美西時間5月13日(周一),OpenAI宣布,推出名為GPT-4o的新旗艦AI模型,GPT-4o最快可以在232毫秒的時間內響應音頻輸入,幾乎達到了人類的響應水平。
而國內云計算廠商在AI方面也在加碼布局。
5月9日,阿里云正式發布通義千問2.5,公司稱通義千問2.5模型性能全面趕超GPT-4 Turbo。5月14日發布的財報顯示,阿里云AI相關收入增速加快,季度內持續錄得三位數的同比增長。這一增長來自廣泛的行業,其中既包括基礎模型公司、互聯網公司的模型訓練及推理服務需求,也包括來自金融、汽車等行業的AI模型應用需求增長推動。
2023年底,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更是為阿里云確定了“AI驅動,公共云優先”戰略。
據《財經》此前報道,在中國市場,目前除了互聯網企業,大部分機構仍較少使用公共云。政府、金融、電信、制造等傳統客戶是當下中國數字化轉型的主力軍。這些行業出于政策監管和數據安全的因素,仍然傾向把業務部署在私有云或是自建機房中。
但對于押注公共云的阿里云而言,當前的AI浪潮,或許會帶來一波新的變化。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此前發布了《“人工智能+”時代公共云發展模式與路徑研究》報告,提出公共云是破解我國AI+時代算力“供不上、用不起”瓶頸問題的重要抓手。
新華社報道指出,隨著AI大模型規?;瘧?,支撐海量用戶頻繁使用所需要的推理算力成本也將急劇上升,尤其是多模態大模型對于算力的消耗將遠高于文本類大語言模型。算力成本是限制大模型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中小型AI企業往往難以通過自建算力設施解決訓練和推理算力需求,因此算力租賃需求旺盛。公共云可以多路復用,通過多租戶使用同一套計算資源大池,削峰填谷,顯著提升硬件資源利用率,降低使用成本。
為了做大規?;?,今年以來,阿里云除了大降價之外,也在通過直播間賣云等多種方式觸達更廣泛的群體。
對于近期AI大模型開源和閉源的爭議,阿里云CEO周靖人表示,模型之上的應用和創新非常多,不能僅僅局限于使用某一款閉源的框架或者說只能對接某一個形式。
在他看來,不管在PC端還是手機端,大模型可以適配各種各樣的場景,能夠快速搭建更加復雜的業務,而這需要一個非常開放的開源生態去對接,全球開發者以及全球企業都在擁抱這樣一個體系。
阿里云在大模型方面的技術探索,除了提供終端的大模型應用外,還提供了開源模型和平臺。
“當下企業應用大模型存在三種范式:一是對大模型開箱即用,二是對大模型進行微調和持續訓練,三是基于模型開發應用,其中最典型的需求是RAG,以企業數據對大模型進行知識增強。”周靖人介紹。
堅定大模型開源戰略的阿里云,不僅僅是想做AI“賣鏟人”,而是更希望基于開放的生態,提供AI時代的“水電煤”,他們距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呢?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