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25 10:12:06
當越來越多人看到文旅帶來的“潑天流量”時,也有更多的省市帶著自家資源,來到線下展會,搭建起文旅“秀場”。對他們來說,這既是一次難能可貴的推介機會,也更是取長補短的一次歷練。
每經記者|石普寧 每經編輯|唐元
兩日“行”30000步,如果用腳步去丈量深圳文博會,會發現什么?其中一個答案是“亂花間醉迷人眼”的各地文旅天團。
今天(5月24日),是第20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的第二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依舊在現場。“逛”了30000步,“腳力”可及之處,看到最為“火熱”的地,要數場館內的各省市展區,他們有一股恨不得把壓箱底的文旅資源統統擺出來,讓大家盡興的決心。
本屆文博會共設8大展館,包括3個綜合展和5個專業展,展館展覽總面積達16萬平方米,展出文化產品超12萬件,4000多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在現場展示與交易。
來看看記者在現場的發現:
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創新展13號館里,面積達162平方米的東莞展廳,此次展出了東莞禮物、潮玩產業、潮流藝術、文旅融合四大板塊。其中,廣東樂友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東莞故事”旋轉音樂禮盒、東莞晶樺沉香科技有限公司的月色乘香(香架)顏值頗高,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
此外,作為 “中國潮玩之都”,東莞此次還帶來了國風機甲、吾獨有偶、勞拉等潮玩產品,成功“拿捏”年輕觀眾。在潮流藝術板塊,則可以欣賞到音樂劇的魅力。比如以東莞為背景、反映改革開放題材音樂劇《東莞東》,籃球主題音樂劇《上籃》等。現場展示的折疊鋼琴、MINI鍵盤等電子樂器產品,讓人目不暇接。在文旅融合板塊,南社明清古村落、茶山牛過蓢古村落等文旅項目,則充分展現了東莞市文旅融合發展成果。
在汕頭展區表演的,正是春節期間火出圈的西門女子英歌隊。旗幟上除了隊名以外,頂部還繡有“潮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字樣。
這支隊伍雖然在上世紀50年代便組建起來,但由于各種原因,發展陷入停滯,直到2011年才重組起來。隨著非遺熱度的持續提升,西門女子英歌隊近年迎來“高光時刻”。51名隊員身著兩種顏色服飾,黃袍代表花木蘭,綠袍代表穆桂英。
“今天來演出的,是陳麗君嗎?”“不是,昨天上午是她,今天是其他人。”在文化產業綜合展館的浙江省展區,還沒等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下稱“小百花”)的《梁祝》選段演出開始,觀眾便已就位。
去年以來,憑借越劇《新龍門客棧》,陳麗君人氣一路飆升,被稱作“戲曲界頂流”。此行除了演出以外,她同樣作為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分論壇的嘉賓進行了發言。
而在現場,越劇《梁祝》演出結束后,有粉絲在場下喊出了應援口號。這對于小百花來說,早已不陌生。每逢劇團到巡演之地,都有不少粉絲會通過送花籃等方式表達喜愛。
在現場,稱得上“頂流”的除了人,還有因直播火起來,并想要借勢接住流量的物——山東菏澤的牡丹花。
在山東展區,迎面而來的是花團錦簇,實在的“好客山東”,直接搬了十盆左右的牡丹過來。當記者提到菏澤因為直播走紅之時,或許是因為想到了近期風向的轉變,負責推介牡丹花的工作人員說道,“可以看看我們的牡丹花,一直都很有名的。”
在文創熱度持續“走高”的態勢下,除了各省市展區的文創產品外,本屆文博會還首次設立“文創中國”專題展區,匯聚了來自故宮文創、北京工美造辦、景德鈺青、字在、學古等頗具代表性文創機構的300余件文創產品。
走在展館內,如果你發現有一群年輕人簇擁在展臺周圍,那很大的概率是在集章。北國冰城哈爾濱的展位上,足足有40多個章。每個章大小不一,內容迥異。沒有幾張A4紙,蓋完這些章絕無可能。
需要說明的是,在文博會上,除了省份組團出現以外,一些地級市還會單獨組團,哈爾濱即為其中之一。
390平方米之內,中央大街、網紅大雪人,亞冬會吉祥物“濱濱”和“妮妮”等標志一覽無遺,前臺大屏幕前方,不時還有古典音樂表演。一個冷知識,這已經是哈爾濱連續第12次獨立參展并辦館。
在場的“集章迷”顯然是有備而來。有一位甚至直接拿出了厚厚一沓紙,看起來是專為文博會蓋章而來。帶來這些讓“集章迷”狂喜的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其實一共有109個章,里面涵蓋了哈爾濱的各大標志性地點,可以蓋滿一張3米長的卷軸。
除了蓋章之外,哈爾濱極地公園的原創文旅IP“淘學企鵝”也很受觀眾喜愛,熱情的工作人員會自豪地告訴觀眾,“淘學企鵝3個月曝光量超100億次”。
如果說哈爾濱文創的“火熱”還沾了一些城市火爆出圈的“光”,那甘肅的“馬踏飛燕”則完全是因自身的“魔性”出圈。
“他的‘家族’還擴容了,”記者在現場注意到,馬踏飛燕所處的位置在甘肅展區里并不算“顯眼”,但還是有眼尖的觀眾“踏馬飛來”,拿起它的同時,便開始分享自己的觀察。今年是龍年,開年以來,“幸福龍”和“抱抱龍”再次走紅網絡。現場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次他們帶來的還有采用相同設計思路打造的“頂呱呱·幸運蛙”等文創產品,“每一個都有對應的文物原型,經過我們的設計后推出。”
當身高3.9米、重1.8噸的“機甲龍王”向你招手,并發出聲音,邀請你去遼寧旅游時,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本次文博會上,遼寧展區主打“尋龍之旅”。其實,遼寧擁有中國最早的“龍”文化,包括距今8000年的查海的中華第一龍、距今5000年的紅山文化的玉豬龍等。
“文化+科技”講了很久,但如何服務到文旅場景中?
此次文博會上,不少省市展區的策略是“高舉高打”,除了去講文化如何結合科技的故事外,更是直接上“巨物”,要的就是最直觀的感官體驗。
湖南“會玩”。一塊巨幅7字型屏幕,循環播放馬王堆T形帛畫數字化采集和互動等作品,現場“吸睛”不少,即便是在開放的場景之中,視聽效果也實屬上乘。在旁邊,展館內還有一塊巨幅裸眼3D屏幕。
安徽展區的3D奇幻空間是在場觀眾的“打卡TOP”,在屏幕的組合以及數字技術的加持下,觀眾仿佛身處幻境。
與此同時,散落在各個省市的“文化+科技”體驗,也不乏“以小博大”的巧思。
展館面積本就不大的蘇州展現出“江南水鄉”的柔情。在蘇州展館內的小小一隅,古琴的聲音悠悠傳來。發出聲音的,實際上是一塊長條的屏幕。裝置模仿真實古琴放置的模樣,屏幕就在古琴琴架上。在場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電子古琴”上標注了每個音的位置,可以很好地輔助初學者。
有的省市更為注重文化,另一頭也有把科技“搬上臺面”的省市。
比如,在深圳展區,觀眾帶上VR眼睛,可以看到1:1高精度還原的莫高窟第258窟。真實到什么程度?一個細節是,在場的一位操作者除了不時發出“哇”的贊嘆以外,還很擔心自己會“摔”下去。
總的來說,在兩日行三萬步后,記者的腳步或許只能“丈量”一小部分本屆文博會的精彩,在這濃縮的篇幅中,也能夠窺見文創產業發展的蓬勃勢頭。
當越來越多人看到文旅帶來的“潑天流量”時,也有更多的省市帶著自家資源,來到線下展會,搭建起文旅“秀場”。對他們來說,這既是一次難能可貴的推介機會,也更是取長補短的一次歷練。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石普寧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