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水運大省,為何還需要一條新運河?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6-06 00:13:49

          每經記者|劉旭強    每經編輯|劉艷美 孫志成    

          水運大省湖北,正在謀求新通道。

          近日,在第十三屆中部博覽會中部投資促進推介會上,湖北省省長王忠林透露,湖北要做好樞紐提升的文章,加快推進三峽水運新通道、荊漢運河等樞紐型項目。

          地處長江中游,湖北是擁有長江干流最長的省份,水路貨運量穩居長江中上游首位,近年卻飽受三峽樞紐“卡脖子”和長江中游荊江河段礙航的困擾。目前,長江三峽樞紐以上和武漢以下均達到10000噸級航道,而受河勢演變等因素影響,武漢至宜昌段僅能滿足5000噸級船舶常年通航,枯水期甚至只能滿足3000噸級。

          在此背景下,籌劃中的荊漢運河備受關注。根據公開信息,荊漢運河就是從荊州到武漢,利用原有河道和新挖部分河道,建成一條230公里長、8米深、90米寬的人工河,能夠行駛萬噸級船舶。

          各省份水運之爭持續多年,這條大運河,將為湖北乃至全國水運格局帶來什么改變?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關鍵一環

          多年來,長江航運湖北段一直面臨一個現實問題——航道較淺。

          據“湖北人大”2023年介紹,長江航道“645”工程實施后,宜昌至武漢段航道水深達到4.5米,但仍低于上下游6米以上航道水深,船舶大型化、標準化受阻,減載、過駁增加物流成本。

          為解決長江航運“中梗阻”問題,早在2015年,在鄂專家團隊便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至今,項目已謀劃近十年之久。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長江經濟帶智庫聯盟秘書長秦尊文告訴城叔,近年來荊漢運河項目加快推進,一個重要背景是2023年《湖北省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出臺——

          這是湖北省第一部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統攬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規劃,明確提出要謀劃儲備一批補短板、管長遠的重點水利項目。

          在湖北水網建設的設想中,荊漢運河項目是關鍵一環。2023年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補齊水利短板,加快推進引江補漢、鄂北二期等重大工程,謀劃實施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荊漢運河等重大項目”。

          此后不久,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湖北代表團提出建議,懇請國家相關部門加快推進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工程前期工作,促進項目盡早開工;懇請國家有關單位盡快啟動荊漢運河項目預可行性研究。

          其中,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工程由三峽水利樞紐水運新通道和葛洲壩水利樞紐航運擴能工程兩部分組成,匡算總投資491億元;荊漢運河工程起于松滋市松滋口、止于武漢市東荊河口,擬新建236公里運河,估算總投資784億元。

          秦尊文認為,實施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工程,將有效解決三峽樞紐“卡脖子問題”。而荊漢運河,首先是提升了武漢至荊州段水運航道能級,供萬噸級大船常年順利通行。在改善長江航道的同時,工程還截彎取直,縮短了航運距離。工程在荊州和武漢九曲回腸的“V字形”長江航道間,重新拉出一條較為筆直的橫向水運大通道。

          wzRMnLyrf3551c2jZbLHqzP54ia9UBlYWHf6vL9yh1mEg66dshVyQoInicntBUytiaB2ic6yZa724tvWdlU2gZIrXw.jpg

          圖片來源:湖北衛視視頻截圖

          據悉,在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荊漢運河工程建成后,預計縮短航程260公里、減少運輸時間約14小時、每年降低物流成本300億元。

          但目前看來,在規劃進度上,荊漢運河項目明顯慢于三峽水運新通道。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2023年9月對全國政協委員提案的公開復函,三峽水運新通道建設前期研究工作和深化項目專題論證工作已形成初步成果,正抓緊開展項目可行性研究工作。

          反觀荊漢運河,仍未正式納入國家規劃。今年全國兩會上,湖北團再度提出全團建議,加快推進荊漢運河工程前期工作,懇請國家相關部委科學論證工程計劃可行性,助推項目早日納入國家規劃,待具備條件后落地實施。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腰部崛起

          在秦尊文看來,對湖北而言,荊漢運河建成后,將直接提升宜昌、荊州等沿岸港口城市的航運能級。此外,沿線將新布局一系列港口、陸域,以及作為后期配套的臨港產業園區。其中,身處江漢平原的荊州等地或將迎來最大變化。

          治荊楚必先治水,無論對“千湖之省”“百川之地”湖北,還是對荊州而言,水都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變量之一。

          wzRMnLyrf3551c2jZbLHqzP54ia9UBlYWpqA49pm2bgvYiam9JZGtMLAXMnzbbJE3UFdRa6f0x9uia4XDSu4ylzEw.jpg

          荊州長江大橋 圖片來源:

          每經記者?劉艷美 攝

          秦尊文提到,荊州不振早已成為湖北的一大“心病”。上世紀80年代,荊州還是湖北較為富裕的地區。但伴隨工業化快速發展,荊州因“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無緣重工業布局,只能發展輕工業,城市發展“急轉直下”。

          按照湖北的說法,荊州戰略地位重要,肩負著建設“江漢平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重任。“十二五”時期,湖北官方就曾提出實施“壯腰工程”,希望盡快把荊州打造成為長江經濟帶的“鋼腰”。

          但迄今為止,荊州的發展仍難令人滿意。當前荊州GDP總量雖排在湖北省第4位,但2022年才剛跨過3000億元門檻,比襄陽、宜昌足足慢了8年。在人均GDP方面差距更加直觀,以2020年為例,荊州排在湖北全省第11位。

          wzRMnLyrf3551c2jZbLHqzP54ia9UBlYWK9J63ia8ZQ9NqQYibARnZfEUUicrfqJWb9rhhmTQm8iaNjnBicN7KyjPicNw.jpg

          2022年,九三學社荊州市委員會曾在《關于進一步推動荊州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發展的建議》中,分析荊州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其中提到,除工業短板外,荊州還面臨對外開放水平低、外向型經濟發展不夠,資源環境壓力大等突出問題。

          秦尊文認為,一旦荊漢運河建設,上述問題都將迎來轉機。在其看來,荊漢運河將有效減小江漢平原的防洪壓力。實際上,三峽大壩在荊江河段的防洪效果非常顯著,但并非萬無一失。“一旦發生千百年一遇的洪水,荊漢運河能起到分流長江來水的作用,延緩荊州、武漢等地的防洪壓力。”

          更重要的是,荊漢運河將大大改善荊州的交通條件,提升當地招商引資、產業發展的吸引力。

          事實上,荊州已經開始悄然發力。

          2024年一季度,荊州GDP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個百分點,位居湖北省第4位;工業投資增勢強勁,增長19.3%,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0.6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5%,增速排名全省第二。

          據湖北日報報道,2021年以來,荊州累計招引20多個百億級工業項目,工業總產值邁上3000億元新臺階,工業經濟多項指標領跑全省。

          不難看出,荊州正努力補齊工業短板。對此,秦尊文分析稱,近年荊州工業條件有所改善,特別是一系列重大項目上馬,給投資者帶來較好的預期。在此情況下,連接武漢、重慶兩大超大城市的荊漢運河一旦投建,無疑將成為荊州振興發展、湖北腰部崛起的“強心劑”。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水運競速

          進一步放大視野來看,近年來,隨著內河航運復興,我國區域水運格局正悄然改變。

          據交通運輸部數據,2022年湖北省水路貨運量達5.8萬噸,以不到1000噸的微小優勢超過福建,排在全國第6位。到2023年,湖北、福建兩省的水路貨運量差距進一步拉大至7000余噸。至此可以說,經過多年航道提能和港口整合的湖北,靠水運能力“打敗”了擁有沿海深水良港的福建。

          wzRMnLyrf3551c2jZbLHqzP54ia9UBlYW4iaJh3KGlUvXicQGicQVpOy4Lzpvbice3MicaqZS2Yg0nTAibqrJBFaxoYuQ.jpg

          武漢夜景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劉艷美 攝

          而縱觀我國內河航運網絡,相比鐵路、公路、航空等國家樞紐基本定局,唯有內河航運尚未形成全國性中心樞紐。

          為贏得發展的“先手棋”,多個中西部省份均在加速推動人工運河建設,形成“群雄逐水”之勢。

          除湖北荊漢運河外,擁有“一江一湖四水”資源稟賦的湖南,有意推動松虎航道于2024年底開工建設;江西成立浙贛粵運河辦公室,規劃投資3200億元打造“世紀水運工程”,并與湖南達成湘贛運河建設共識,以期形成十字交叉的航運樞紐;廣西134.2公里5000噸級航道的平陸運河,更早已實質性動工。

          從數據上看,我國持續加碼水運建設的動作更為直觀。

          2023年,全國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資產投資總計達30256億元,同比增長0.2%。其中公路建設28240億元,同比下降1.0%。而水運建設2016億元,同比增長20.1%。

          未來,當一個個規劃項目漸次落成,誰將成為我國內河航運的中心樞紐?各地又是否會陷入白熱化的腹地競爭?

          事實上,此前即有聲音指出,盡快聯通成網才是我國內河航運的當務之急。

          整體來看,我國有著全球最發達的內河航運網絡,分為川江(川黔渝)、洞庭湖(湘鄂)、鄱陽湖(贛皖)、京杭運河(江浙)、珠江(粵桂)五大航運區。但目前五大航運區間的聯通,只能通過長江干流單一通道,中西部省份的水運優勢難以充分發揮。有分析認為,只有五大航運區聯通成環成網,中部地區才可由此突破內陸之困,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秦尊文持相似觀點,“運河就像地鐵,河道越密,效益越好。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龍頭,長三角地區就是受益于水網密布、水運成本低、效益好。”秦尊文表示,通過運河把幾大水系溝通起來,形成全國性水網,效率會更高。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水運尤其是內河水運,在我國交通運輸結構中的占比仍然偏低。2023年,我國水路貨運量完成93.6億噸,占全部貨運量的16.8%,遠低于公路(72.4%)。“現階段,各地修建運河,對內對外都是利大于弊。”秦尊文說。

          記者|劉旭強

          編輯|劉艷美?孫志成 蓋源源

          校對|何小桃

          CFF20LXzkOyYmal29zn37N5Bg2NQ4tyN4ylvMFyM3VmF4x90Uj4cDmoEphibia4RN55ibIXmqU1Od9w2Q5nhA08lA.png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夜夜精品一区国产 | 五月婷精品在线视频 | 在线观看国产高清a | 亚洲人成免费在线 | 中文字幕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络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