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6-13 12:39:10
每經評論員 賈運可
松煬資源(SH603863,昨日收盤價15.87元,市值32.49億元)近期股價連續七個交易日跌停(截至6月12日),引發市場廣泛關注。6月12日盤后,松煬資源公告,公司計劃使用自有資金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股份,回購資金總額預計在1500萬至3000萬元,回購價格不超過每股20元。這一股價自救措施不僅顯示了管理層的緊迫感,也反映了企業在面對極端市場條件時的應對策略。然而,這種短期行為是否能夠真正扭轉市場預期,仍然存有疑問。起碼在6月13日早盤,公司股價仍在下跌狀態,只是沒有繼續跌停。
2023年,松煬資源股價暴漲163.27%,成為市場上的一匹黑馬。然而,這種股價的快速上漲背后,并沒有堅實的業績基礎作為支撐。公司在2022年和2023年連續兩年虧損,2024年一季度也未見好轉。這種情況下,股價的暴漲顯得非常虛高,缺乏基本面的支持是導致近期公司股價暴跌的根本原因。此次股價連續七個交易日跌停,正是市場對之前高估值的正?;貧w。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高位買入松煬資源的某公募基金在此次股價暴跌中可能損失慘重。該基金在股價高位時買入,面臨的損失或高達近億元。這種操作令人質疑其背后的投資邏輯和動機。是否存在為他人高位接盤、進行利益輸送的情況,亟需進一步調查和求證。
通常情況下,公募基金在投資決策過程中會經過多層篩選和審慎評估。然而,松煬資源的業績表現并不符合公募基金嚴謹的選股邏輯。公募基金的選股原則通常以基本面和流動性為核心,松煬資源連續虧損的財務數據本應早已將其排除在投資標的之外。因此,這次高位買入的操作是否存在內部利益輸送的可能,值得監管機構和投資者深入探討。
松煬資源的案例再次提醒我們,市場的狂熱和泡沫終將被理性和基本面所取代。企業的長期價值終究體現在其持續的盈利能力和穩健的經營狀況上。對于投資者而言,追逐熱點和短期暴利的風險極大,應當保持理性投資,注重企業的基本面分析,避免被市場情緒左右。
此次事件也給公募基金的專業性和公信力帶來了考驗。作為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公募基金理應在選股過程中保持高度的審慎和專業。然而,松煬資源的高位買入事件暴露出其中可能存在的管理漏洞和操作不當。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選擇基金時應當更加關注其歷史表現和管理透明度,確保自己的投資得到有效保護。
總的來說,松煬資源股價的暴跌,是市場對其高估值的理性回歸,也是對企業基本面缺乏支撐的修正。公募基金在其中的角色,更是值得市場和監管層反思和警惕。只有在健全的市場機制和嚴格的監管環境下,投資者的利益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市場也才能更加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