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7-18 09:38:25
◎譚天偉認為,未來10年到20年會形成一個“生物制造+”,就像現在的“互聯網+”一樣,比如生物制造+冶金,生物制造+環保,生物制造+新材料,生物制造+能源等。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旭
7月16日至18日,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第三屆大會在京舉行。本次大會由博鰲亞洲論壇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現場獲悉,本屆大會以“健康無處不在——可持續發展的2030時代”為主題,設置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實現全民健康”和“創新促進健康”三大板塊議題。大會將舉行20余場分論壇和圓桌會、沙龍等,將圍繞全球衛生治理、醫藥衛生發展、科技創新賦能及健康產業融合等前沿熱門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分享經驗,凝聚共識,推動各方合作。
在以“合成生物賽道的未來”為主題的分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作了《生物制造改變未來》的主題報告。
譚天偉 圖片來源:大會主辦方
譚天偉提到,新質生產力中,作為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生物制造將是非常重要的角色。生物制造是一種制造業,跟傳統的化學制造、物理制造不同,是以生物技術為核心,結合化學工程進行產品的加工、生產。
談及生物制造近年來為何備受重視,譚天偉表示,這既有重大需求,又有技術突破方面的因素。生物制造跟傳統行業不同,橫跨眾多行業,未來市場很大。據幾大咨詢機構預測,本世紀末可以用生物技術生產的產品占到制造業產品的70%;其產值將會占到全球制造業產值的三分之一,約為30萬億美元。
問及未來10年內合成生物領域會有哪些關鍵技術突破,譚天偉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未來很多技術都會實現突破,比如二氧化碳的利用,比如高效的合成技術的突破,還有一些關鍵酶的技術可能都會取得突破,技術突破之后的產品范圍就非常之多了。
譚天偉在分論壇上作主題報告 每經記者 張蕊 攝
“產品不僅包括人造肉,還包括其他的一些營養化學品,因為產品種類是變化的,所以種類會非常多。”譚天偉認為,未來10年到20年會形成一個“生物制造+”,就像現在的“互聯網+”一樣,比如生物制造+冶金、生物制造+環保、生物制造+新材料、生物制造+能源等,在10~20年之內就會出現。
提到目前我國在人造肉方面的研究處于哪個發展階段,大家的餐桌上什么時候能見到人造肉,譚天偉表示,日前他在丹麥尼爾森創新研究所看到,該研究所孵化的初創型企業中有多個是做人造肉的,歐洲在這方面的發展很快。
譚天偉提到,他曾在北京嘗試過人造肉,現在人造肉的口感還沒有那么好,它的彈性、嚼性比真的肉還要差一些,對此要如何加以改進,如何用細胞去配、培養基又怎么去配,在這方面還是很有講究的。
此外,在成本方面,現在一個漢堡用到的人造肉成本要上百塊錢,如果哪天同樣一塊肉能做到10塊錢以內,產品肯定就會普及,但是新技術都是這樣,剛開始成本是比較高的,這可能是因為相關的技術還沒達到要求。譚天偉預計,未來5年左右時間市場上會出現人造肉,但還不能真正普及,就是說消費者可以到專賣店去體驗,但真正普及可能要等10~20年。
問及目前在人工智能與合成生物的結合方面有什么新進展,譚天偉對每經記者舉例說,比如數字化細胞工廠、酶的設計等領域都涉及人工智能技術,“現在AlphaFold2(一種人工智能程序,下同)、AlphaFold3都出來了,蛋白質的設計非常重要,這跟人工智能、大數據結合都非常緊密。”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蕊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