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對話未來商業|箱箱共用CEO廖清新:當前市場滲透率僅5%,循環包裝未來都要變成智能終端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7-19 11:20:00

          ◎“20年前,大家期待的是廉價的一次性包裝、便宜的周轉箱;現在,大家期待的是自動化適配,帶有數字化適配、智能化的數據展示能力,以及安全可信賴、高效率、降低空間和物流損耗的循環服務。”廖清新說。

          ◎循環包裝全產業鏈包括設計、制造、運營以及用戶等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可以有企業加入。“我們未來會把鏈路變得很豐富,它自然而然會形成一個生態,需要靠平臺思維去支撐。”

          每經記者|陳婷    每經編輯|梁梟    

          ??行業屬性:循環包裝

          ??估值/融資輪次:2023年6月,箱箱共用宣布完成由中關村科技租賃領投的2億元D輪融資

          ??核心競爭力:一體化綠色供應鏈解決方案;軟硬一體化技術研發和融合能力;全產業鏈

          ??未來關鍵詞:無界循環;規模化、網格化、平臺化

          “因為包裝這個行業一直是有的,但它長期以來沒被視為一個‘賽道’或面向未來的商業運行方式。”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對話未來商業”欄目(點擊直達專題:對話未來商業|記錄、預見、讓未來發生)專訪時,上海箱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箱箱共用)創始人兼CEO廖清新表示,他對近年來行業的變化深有感觸。

          廖清新注意到,在觀念發生變化之前,包裝行業和供應鏈綠色化、低碳化等關鍵詞并不直接相關。作為行業中的一員,廖清新和箱箱共用也在發生著相應的轉變。

          “過去,可能僅僅是面向某一個項目或某一個客戶,但是現在我們更多是在思考這是不是一個面向整個社會的業務。”廖清新認為,雖說他從事循環包裝行業已有20多年,但循環包裝行業真正迎來機遇,也就是在近5年。

          近5年,箱箱共用收獲了躍進式的發展。2023年6月,公司宣布完成由中關村科技租賃領投的2億元D輪融資,這是其自2017年以來完成的第6次融資,也是其近五年來,完成的第3輪融資。同樣是在近5年,包括菜鳥、順豐、京東物流等頭部公司推出并投放了相關產品,循環包裝賽道的創業公司也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我們把包裝從所有權變成了使用權。”廖清新說,過去,一個包裝用戶買了使用后就當作廢品或垃圾處理了;現在,箱箱共用推動包裝周而復始地使用。“一個包裝我們會用10年,相較于傳統的一次性包裝,10年間,一個循環包裝可能替代掉100個一次性包裝。”

          據記者了解,不同于日常普通的消費包裝和快遞物流包裝,制造行業的循環包裝,平均年周轉次數是6~10次;而生鮮行業的循環包裝,平均年周轉次數可能達40次。

          不過,廖清新也提到,循環包裝當前的滲透率僅為5%左右。“我們對自己的定義是打好了一個基礎,迎來了一個風口。”

          “一些新的企業認為現在是最好的時候,一些老的企業認為遇到了災難”

          在包裝行業,廖清新已經奔忙了超過20年。他的創業經歷與循環包裝產業在國內的興起緊密相連。

          “之前,包裝只是被視為一個‘容器’,沒有賦予它更多社會的期待。”廖清新說。即便如此,在國內掀起相關熱潮之前,廖清新作為從業者已經預判了循環包裝的潛能。

          “我們早期服務于歐美的循環包裝產業,我們看到了他們的理念。”廖清新表示,更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國際資本就已經在循環包裝領域進行活躍的投資和交易。

          近年來,隨著勞動者權益保護、可持續發展、技術價值驅動等理念的推廣,循環包裝在中國也迎來了發展機會。

          正是注意到了市場的變化,2013年,廖清新創立了箱箱共用,公司引入了第一輪融資。也正是從2013年開始,為了滿足業務發展的需求,箱箱共用戰略聚焦自主知識產權創新和研發制造,先后投資臺州、南通等現代化工廠和研發測試基地,搭建了專業的研發團隊和完善先進的研發生產基地,至今已研發近50款智能包裝產品,并構建了938項全球自主知識產權專利集群和體系。

          “20年前,大家期待的是廉價的一次性包裝、便宜的周轉箱;現在,大家期待的是自動化適配,帶有數字化適配、智能化的數據展示能力,以及安全可信賴、高效率、降低空間和物流損耗的循環服務。”廖清新說。

          在政策的推動和觀念變化等多重影響之下,近年來循環包裝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從探索階段逐漸走向成熟。

          菜鳥開發的綠色B2B循環箱,通過搭載自研RFID芯片、“一箱一碼”循環使用。據了解,2023財年,菜鳥的綠色循環箱累計使用達13萬次。

          2023年4月,京東物流宣布,將陸續投放150萬個循環快遞包裝,推廣循環包裝的共享回收模式。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創業公司也多次收獲融資。天眼查信息顯示,截至2021年9月,灰度環保已經收獲了4輪融資。資料顯示,灰度環保起步時主營業務為綠色循環包裝品,近兩年的發展方向是為細分行業提供從材料包裝到循環物流的一站式綠色解決方案。

          對于行業在過去20多年間的發展變化,廖清新深有感觸。

          廖清新表示,在早期的包裝市場,需求并沒有被真正啟蒙,隨著可持續發展需求的出現,觀念的變化帶動了行業的發展。時至今日,包裝早已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也早已超越了容器這一定位,變成了工業化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中國工業的深度轉型會對所有配套的條件提出新的要求,對包裝的要求從一次性轉向了循環。”廖清新表示,在變革時代,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包裝產業需要重新自我定義,他認為,與20年前相比,用戶的需求已經發生了改變,需要與自動化能夠對接并具備數字化屬性的循環服務。

          “有一些新的企業認為現在是最好的時候,一些老的企業認為遇到了災難,因為過去的優勢在新的框架下都不復存在了。”廖清新說。

          當包裝從所有權變成了使用權

          廖清新認為,時至如今,循環包裝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已經不需要主動教育用戶。各行各業的頭部出于ESG和成本的考慮,會不約而同地全面審視自身的ESG進展,而循環包裝,是一個可落實的減碳方向。

          但在國內做循環包裝生意并沒有先例,就具體的商業模式而言,箱箱共用或許算得上一個探索者。

          據廖清新介紹,箱箱共用向用戶提供的是包裝服務,當客戶需要時,箱箱會把空的箱子送到客戶手上,客戶裝上他們的貨物之后,就把箱子送到下游公司,當下游公司使用完畢,箱箱就會取回箱子并送至就近的箱箱大倉,再經過維修清洗整理打包之后,箱子會被送到距離該大倉更近的新用戶手上。

          除了上述網格化的運營模式,箱箱共用還有一種基于數字化的“中心開花”的商業模式。

          比如,箱箱共用的客戶是一家超市,超市的上游有種植農戶,中間是大倉,下游是網點店面,“我們投放箱子,在上游、中游和下游間循環,通過數字化計時計數計費,我們可以幫助超市向上游收包裝費,向下游代替原先的包裝。”廖清新說。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在這些過程中,包裝從所有權變成了使用權。

          經過多年的建設,截至2023年,箱箱共用已累計在中國市場投放了200萬套智能循環包裝,并部署了30個中心倉、超過2500個上下游循環服務網點,面向的垂直細分領域涵蓋食品飲料、化妝品、非危化學品、汽車及家電零部件、生鮮冷鏈等26個行業。

          不過,為了形成循環包裝的商業模式,廖清新需要解決一些難題。

          “包裝是供應鏈中很重要的一個工具,任何一個工具的研究都是需要時間的。”廖清新表示,循環包裝需要具備長周期壽命的品質,“過去,包裝只要交付了就可以了,但循環包裝不是,如果循環包裝的壽命不滿10年,經濟賬就算不過來。”

          的確,從長壽命周期的品質、材料等考慮,循環包裝研發設計制造的成本相對都會比一次性包裝高。廖清新沒有透露具體成本相關數字,但他舉例道,要是投放沒有到10年,3年就壞掉了,從業者可能就要虧損。

           

          此外,由于循環包裝是流動的資產,如何保證資產不閑置、不空轉、不丟失,都考驗著企業的數字化能力。“數字化能力,就是所有箱子都需要變成智能終端,后臺要有高度的數字化調度、監管,要有財務模型監測每一個類型的包裝和不同用戶、細分行業之間在經濟上究竟能否持續。”廖清新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為了解決這些難點,箱箱共用在物聯網軟硬件、數字化技術研發層面保持高投入,累計研發投入近2億元,近三年研發投入占比近10%。除了研發循環包裝以外,箱箱共用還致力于其與物聯網相關的軟硬一體化技術研發和融合,目的是實現循環包裝的安全、效率、壽命最大化。

          廖清新還提到,箱箱共用需要讓客戶在全國任何地區接受到的循環包裝服務都能收獲一致的體驗,這就要求標準化的落地。與此同時,箱箱共用還需要布局足夠密集的服務網點,以便更靠近客戶。

          循環包裝市場容量巨大,未來需要平臺思維支撐

          《中國物流包裝行業發展報告2022》數據顯示,中國物流包裝材料行業市場規模將以6.5%的年復合增長率保持上升趨勢,預計2024年市場規模將達9096.2億元。而據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數據,2021年中國物流包裝市場規模約為7600億元,其中90%以上的包裝都為一次性物流包裝。

          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與公眾環保意識的提升,循環包裝市場正在逐步打開。不過,廖清新和他的箱箱共用面對的,依然是一場“長跑”。

          廖清新非常清楚,如果想在國內做好循環包裝,就要在設計、制造、數字化和運營等全產業鏈條上進行布局投入。并且需要堅持“無界循環”。

          “‘無界’就是沒有行業的邊界,循環必須滿足各行各業的要求。”廖清新解釋稱,“無界”也表示突破國家的邊界。“此外,包裝循環也需要線上線下融合。”

          當談及箱箱共用未來的發展規劃時,廖清新表示,在早期,箱箱共用的定位是物流包裝和循環服務的提供商,而長期來看,目標是面向全球。

          在廖清新看來,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循環包裝的發展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循環包裝全產業鏈包括設計、制造、運營以及用戶等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可以有企業加入。“我們未來會把鏈路變得很豐富,它自然而然會形成一個生態,需要靠平臺思維去支撐。”

          此前,廖清新也曾表示,中國是全球產業規模最大、工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的制造業中心,如果將我國全社會的工業物流包裝從一次性改造為循環與共用,至少需要5萬億元新增投資,這將是一個資本與產業共舞的新賽道和新舞臺。

          可以發現,不少循環包裝行業的從業者在強調開放的重要性。灰度環保董事長柴愛娜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要做循環,意味著是要解決整個供應鏈的問題,解決一系列的系統性循環的問題。她認為,物理形態的“包裝”僅是一種顯性產品。循環的核心要素在于“合作”,護城河是供應鏈和數字化能力。

          面對著產業發展的漫長道路,箱箱智能顯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廖清新透露,當前箱箱共用每年都能收獲翻番的增長,業務重心在于強化核心競爭力,深化產業布局,確保可持續增長。

          隨著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包裝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從一次性的簡單容器,到循環利用的智能終端,包裝不再僅僅是商品的附屬品,而是成為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廖清新和他的箱箱共用,是這場變革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包裝 物流 商業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4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6页 | 自拍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图片区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 | 亚洲免费va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午夜久久久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