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王學恭:近一半國產創新藥年銷售額不足1億元 企業出路在哪?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9-10 22:50:54

          ◎王學恭表示,國內創新藥產業目前面臨著來自政策、市場、投資等多方面的巨大挑戰,創新藥企業降薪裁員、在研項目壓縮的傳聞都是不好的征兆,未來企業需要走出自己獨有的發展模式。

          每經記者|林姿辰  魏官紅    每經編輯|董興生    

          從2015年中國藥審改革算起,國內創新藥產業已經走過近10年的“黃金時期”。目前,行業正在從模仿創新向差異化創新為主的階段邁進。

          9月6日至9日,2024年(第41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在四川成都召開。根據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王學恭在會上提供的數據,按照疫情前7%的行業增速(刨除新冠疫情的影響因素)估算,2023年,國內創新藥產業增量在醫藥工業整體增量中占比16.5%,距離“2025年創新藥新增收入占比20%以上”的目標更近一步。

          但問題也不容忽視。王學恭表示,國內創新藥產業目前面臨著來自政策、市場、投資等多方面的巨大挑戰,創新藥企業降薪裁員、在研項目壓縮的傳聞都是不好的征兆,未來企業需要走出自己獨有的發展模式。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魏官紅 攝

          40個國內創新藥產品的銷售額超過10億元

          根據王學恭提供的數據,過去三年,國內醫藥工業的整體增速不盡理想,但創新藥產業的平均年復合增長率為24%,2023年在整個醫藥工業中的占比為5.5%,已經成為拉動醫藥工業增長的重要力量。

          具體來看,2023年,國內創新藥企業銷售額10億元以上的創新產品有40個,占總產品數量的16.6%;2023年,排名前20的創新藥產品銷售收入占比為54.90%,收入范圍從19億元到91億元不等。排名前20的創新藥企業銷售收入占比為76.0%(按照創新產品收入,非全企業全口徑收入),收入范圍從18億元到130億元不等。

          不過,盡管產業集中度較高,重磅產品卻很少。王學恭表示,由于國內藥品支付政策、價格體系制約,以及來自同靶點、同適應癥產品的激烈競爭,相當一部分創新藥產品銷售不及預期,約一半產品的銷售額不足1億元,“很多產品上市三年以上,基本上就走不出來了”。

          其中,新藥靶點和適應癥過于集中的問題依然顯著。以生物新藥為例,截至2023年底已有15個PD-(L)1獲批上市,占到生物新藥的40%;2023年銷售TOP10品種中有4個PD-(L)1,2個是PEG-rhG-CSF,共有8個為抗腫瘤及相關藥物。

          而在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產品中,上市多年的早期專利藥仍占有較大比重。例如,石藥集團的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丁苯酞軟膠囊于2002年獲批,2023年銷售額仍高達70億元;三生制藥的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正大天睛的異甘草酸鎂注射液、諾迪康生物的注射用重組人腦利鈉肽均于2005年獲批,2023年的銷售額分別為42億元、29億元和28億元。

          與此同時,隨著“國際競爭國內化”,多數進口首創品種早于國產獲批。例如在EGFR-TKI領域,第三代產品阿斯利康的奧希替尼于2017年獲批,次年進入醫保目錄,領先國內首個產品豪森藥業的阿美替尼兩年多。

          “這就使原來想搶國內先機的企業,沒有享受到相應的政策紅利。”王學恭說。

          創新藥企業有六條可持續發展路徑可走

          “有創新藥獲批上市并且已經形成銷售的國內制藥企業,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新興創新藥公司,主要由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轉型為Biopharma(生物制藥公司);一類是轉型創新藥公司,即‘仿創結合’的大中型制藥企業。”

          王學恭表示,目前,中國創新藥產業呈現出新興創新藥公司、轉型創新藥公司、跨國藥企“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前兩者的數量非常接近。從創新產品銷售看,2023年,轉型創新藥公司銷售占比為64%,在產業中居于主導地位。而從增長趨勢看,新興創新藥公司的數量增加會更快。

          但是,隨著醫保支付能力制約創新藥銷售增長、醫藥投資斷崖式下滑、創新藥同質化競爭嚴重、中美生物技術領域摩擦不斷等因素的影響,這兩類公司的未來發展都面臨挑戰。基于此,王學恭指出了六條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一是國產領先策略,即聚焦國內市場,開發主要面向中國市場需求的me-too類創新藥,定位于同靶點的領先上市或替代進口,爭取臨床更優(me-better)的數據。

          二是面向全球市場的突破性創新策略,產品立項立足于FIC(同類首個)/BIC(同類最優),致力于將產品推廣至全球市場,實現產品商業價值最大化。

          三是產品聚焦和差異化策略,聚焦冷門賽道,從一些細分的小病種、小適應癥起步,開發有差異化的創新藥,在局部市場形成競爭優勢。

          四是以“平價創新藥”開拓新興醫藥市場,面向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新興醫藥市場,在幫助其民眾提高對先進醫療技術的可及性的同時,促進中國新藥走向國際市場。

          五是重組整合策略,傳統制藥企業與Biotech公司的合作可以盤活Biotech公司積累形成的高質量創新資產,解決一些傳統制藥企業產品管線落后、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

          六是業務轉型策略,即藥物研發公司利用已形成的技術平臺和產能開展CRO(醫藥合同研發機構)/CDMO(醫藥合同研發生產機構)服務,幫助公司更好地盤活存量資產;Biotech/Biopharma可以借此擺脫新藥研發困局,全面轉向CDMO。

          “目前,中國創新藥產業的規模約為1200億元。如果全行業基本維持現有的研發強度,配套政策能夠改進,我們有個非常樂觀的預期,到2030年國內創新藥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王學恭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創新 創新藥 企業 中國醫藥 醫藥商業 北京市 醫藥電商 仿制藥一致性評價 流感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先锋每日更新在线资源 | 亚洲制服丝袜另类中文字幕第一区 | 日本另类亚洲色区 |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一区二区 | 色综合91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