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05 20:29:32
◎截至今年4月,億航EH216-S航空器已取得適航三證,均為全球首張。電動垂直起降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未來將在中國實現商業運行。十年研發,三年適航。億航智能走的每一步,都沿著低空經濟這個“萬億賽道”。企業與政府,雙向奔赴。粵港澳大灣區這片沃土正盛開低空經濟之花。
“打飛的”出行這樣的酷炫畫面,即將在中國成為現實。
今年4月初,億航EH216-S航空器終于拿到適航審定的最后一張證書——生產許可證。加上此前取得的型號合格證、標準適航證,自此,EH216-S成為全球首個獲得適航三證的電動垂直起降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eVTOL)。
不久前,億航智能的“民用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運營合格證”申請獲得受理,這是產品層面實現商業化的最后一環,也將開創全球eVTOL商業運營之先。億航智能預計,最快今年底就能完成取證并逐步開啟商業載客運行。
2023年底,低空經濟被確定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春,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納入新質生產力范疇;隨后,各地不約而同地集中發布相關產業政策??低空經濟徹底“火”了。十年研發,三年適航。億航智能走的每一步,都沿著低空經濟這個“萬億賽道”。
億航智能為何能精準踩中風口?從粵港澳大灣區這片沃土中,億航智能吸收了哪些扶持和滋養?近日,成都傳媒集團特別策劃“探新長三角 借力大灣區”全媒體大型主題采訪活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進億航智能,探尋低空經濟如何在大灣區沃土上躍動出活力。
億航EH216-S航空器 每經記者 張建 攝
2014年,曾就讀于清華大學、酷愛航模和飛行的胡華智在廣州創立了億航智能,開始了他的無人駕駛航空器事業。
在那之前,胡華智曾創立北京億航創世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大型指揮與控制系統。胡華智參與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指揮調度系統、2010年廣州亞運會相關智慧道路指揮系統的搭建,在指揮調度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
億航智能創始人、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胡華智 企業供圖
2017年起,億航智能生產的eVTOL開始在全球各地進行試飛,截至目前,已在17個國家完成超過5萬架次的安全飛行,逐步構建了一套完整的飛行規則和運行體系。
在過去十年中的大部分時間,由于eVTOL產品還未適航和大規模量產,億航智能除了埋頭研發,對外主要承接政企單位的無人機飛行編隊表演。而這也讓億航智能積累了航空器飛行調度和航線規劃的能力經驗,這為后續載人載物航空器的安全運營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億航智能展廳,EH216-S就像個吸鐵石,吸聚了全國的目光。在成都傳媒集團調研團到達公司總部時,億航智能副總裁賀天星剛剛接待完兩撥客人。
賀天星認為,低空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的“集大成者”。“我們看到最前沿的或最火熱的產業賽道,都能在低空經濟未來的場景應用里找得到。例如無人駕駛技術、大數據算法,以航空器碳纖維和鋁材為代表的新材料,電動航空器里的電池、儲能、電機等新能源技術,還有飛行管理、城市智慧管理、立體交通調度等,都匯聚在低空經濟里。”賀天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所以,低空經濟集成了所有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
億航智能副總裁賀天星介紹產品 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億航智能所處的粵港澳大灣區,正集聚這些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作為制造業大省,廣東擁有成熟的產業鏈配套。
不僅如此,億航智能總部所在地廣州市黃埔區(廣州市開發區)是廣州制造第一大區,主導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制造、新型材料、高端裝備等,產業規模達到千億元級,為低空經濟蓬勃發展奠定了良好產業基礎。截至目前,廣州市黃埔區集聚低空經濟產業上下游企業超50家,產值營收超130億元。
賀天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鏈體系比較完善,人才要素、創新氛圍、金融環境、容錯機制都很強。過去十年,億航在大灣區能夠很快找到上下游的產業鏈,找到資金,找到合適的人才,從產品研發、生產制造、實驗試飛,再到適航取證,都在這片土地得到了很好的推動和支持。”
2020年12月,當億航智能正式向中國民航局提交EH216-S的型號合格證申請時,相當于闖入了“無人區”。
在困難面前,主管部門體現出了魄力和擔當。中國民航局協調和統籌來自全國民航各單位的適航審定人員,組成了22人的“國家隊”審查組。
沒有標準,那就制定標準,成為標準。據《中國民航報》報道,審查組以標準先行為原則,根據其設計特性和預期用途,基于項目風險和審定目標,結合工業實踐起草了適航標準。
2022年2月,中國民航局正式發布《億航EH216-S型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專用條件》,為億航EH216-S的型號合格審定提供了審定基礎依據,這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載人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的局方適航標準。適航標準頒發后,審查組與億航智能對照適航標準條款,根據設計特征和使用場景,逐項推進,反復討論,確定了項目的審定基礎和符合性方法,并明確了項目管理模式和時間節點。
提交申請三年后的2023年10月,中國民航局向億航智能頒發了全球首張載人無人駕駛航空器型號合格證。隨后短短半年,EH216-S其他取證工作快馬加鞭:2023年12月獲得標準適航證,2024年4月獲得生產許可證,三證均是全球首張。這意味著,EH216-S完成了產品層面的審批程序,可以進入批量生產階段。
億航EH216-S取得的三個“全球首張”證書,從左到右分別為標準適航證、型號合格證、生產許可證 企業供圖
業內評價稱,在全球eVTOL相關航空適航規章體系仍在逐步探索的情況下,我國嚴謹、科學地制定了真正應用于EH216-S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系統適航審定的法規基礎,是中國民航局、億航智能以及全國無人駕駛航空從業者集體智慧的成果,具有開創性的歷史意義,為后續國內甚至海外該類別航空器適航審定工作更高效、更廣泛地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億航智能產品展廳 每經記者 張建 攝
eVTOL作為新興產業,產品理念走在前沿的同時,企業經營發展的困難也是未知且繁多的。值得慶幸的是,當遇到困難時,億航智能并非獨自面對。
讓胡華智印象很深的是,晚上10點多,他還可以去拜訪相關的區領導,交流訴求。今年5月,胡華智在接受廣州市黃埔區融媒體中心采訪時表示,企業扎根在黃埔區可以很“任性”,可以大膽地提出自身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困難,黃埔區有能力也有意愿挖掘每一家有潛力的企業。
賀天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黃埔區的政策資源十分豐富,管理體制精干高效,做到‘有求必應,無事不擾’,這樣優質的營商環境,給予了企業很大助力。”
企業與政府,雙向奔赴。目前,億航智能在黃埔區珠江岸邊穗港碼頭的新總部大樓和配套設施也正在建設中。今年2月,億航智能與廣州市黃埔區、廣州空港經濟區、廣汽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合力打造豐富的低空產業鏈生態。
以億航智能為鏈主,廣州市黃埔區正在持續進行低空產業鏈補鏈強鏈,完善產業鏈招商目標企業庫。依托億航、小鵬等載人無人駕駛獨有基礎優勢企業,重點引進聯合飛機、大信旋翼、御風未來、牧羽天航空等行業領先企業,打造完整產業生態。
EH216-S在廣州黃埔中新知識城九龍湖廣場完成商業首飛演示 企業供圖
從適航到量產,億航智能eVTOL的下一步是商業化運營。今年7月,億航智能旗下專門從事UAM(Urban Air Mobility城市空中交通)運營服務的全資子公司廣東億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及其在合肥的合資運營公司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分別向中國民航局遞交了民用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運營合格證申請并獲得受理。
“前面三個證是產品層面的合規,就像汽車的產品合格證。那么,接下來的運營合格證,就好比網約車的經營許可,代表企業可以用這個產品去做商業運營,產生在大眾消費領域的收益。”賀天星生動地解釋道。
按照汽車產業的邏輯,這相當于,億航智能既想當“比亞迪”,又想當“滴滴”。
賀天星解釋了億航智能如此布局的考慮:“我們一直都是雙軌運行,研發生產制造+商業運營服務。我們想要通過經驗和實踐,為新的產業賽道摸索出一條合適的商業化發展路線。”
根據億航智能的規劃,公司預計最快在今年底成功取得運營合格證。“取證之后,我們就會在節點城市,例如合肥、廣州優先開展商業載客。”賀天星表示。
當然,一家廠商不足以撐起整個產業,一枝獨秀也不是低空經濟。多業態、多主體、多場景、多技術路線??百花齊放才能繁榮。這時,政府的“引路”和“筑基”作用就將發揮出來。
例如,為加快低空經濟的商業化落地,廣州市黃埔區加強場景適配和基礎設施建設,布局了“4+9+N”的低空起降點,同時還配備飛行的信號、監管、氣象等配套設施。同時,發布低空經濟16個應用場景典型案例和首批55項機會應用場景,加大應用場景供給,釋放政府和市場主體需求。
而在廣州市層面,不久前的9月,廣州城投低空公司宣布將承擔全市低空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空中交通綜合運營等功能。今年底,廣州塔和海心沙兩個廣州核心地標會率先建成低空飛行起降點,未來全市11區都將擁有起降點,并形成覆蓋全市的一張網。
“隨著航空器部署量的提升,讓大家能夠看得到、摸得著、坐得上,還有商業運營點的完善布局、政策法規以及標準的支撐,以及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產品能夠完成適航取證,我相信,低空經濟會慢慢走向成熟。”賀天星最后說。
多方協奏,共繪未來城市新圖景
在億航智能的調研中,我見證了一家科創型企業十年磨一劍的艱辛之路,也感受到了低空經濟這一萬億級賽道的巨大潛力。億航EH216-S三次開創性取證,不僅是技術的勝利,也是對未來交通模式的一次大膽探索。它預示著一個全新的出行時代即將到來,一個更加綠色、高效、智能化的低空交通網絡正在逐漸形成。
低空經濟的發展,不僅是技術創新的結果,更是社會需求和政策導向共同作用的產物。億航EH216-S的成功,既來自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和堅持不懈,也脫胎于政策扶持和產業環境的共同作用。從中央到地方,政策的連續性和前瞻性為低空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文化、政策優勢、產業基礎,為億航智能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成都傳媒集團特別報道組|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王帆 廣州報道 編輯 董興生 陳俊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