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18 12:40:43
皇氏集團唯有以此次處罰為轉折點,將合規經營、透明信披作為核心準則,積極主動回應市場關切,才能逐步修復受損的形象。未來,監管部門的監督與投資者的審視仍將持續,皇氏集團能否真正洗盡鉛華,在規范中尋求新生,值得市場持續關注。
每經評論員 賈運可
4月17日盤后,皇氏集團(SZ002329,股價3.44元,市值29.19億元)發布公告,公司及相關當事人收到廣西證監局下發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公司及多名高管被罰,擬罰款金額合計超1000萬元。這一紙告知書,將皇氏集團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此次事件源于皇氏集團全資子公司皇氏數智與東岳財富在2019年11月11日簽訂的一份《補充協議》,主要內容包括:一是差額補足事項,即皇氏數智確保東岳財富在持有基金份額期間,每年能從基金取得投資本金6.5%的投資收益,如實際投資收益金額小于6.5%的約定收益金額,皇氏數智應支付差額部分;二是遠期回購事項,若基金未達到在2025年度實現凈利潤不低于4億元,皇氏數智應收購東岳財富持有的基金份額。
然而,這樣一份重要的協議,卻并未在2019年至2022年的年度報告中披露,存在重大遺漏。直到2023年11月21日,因皇氏數智與東岳財富之間的合同糾紛,這份補充協議才浮出水面。
根據廣西證監局的查明結果,皇氏集團擬被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處以400萬元罰款。而包括上市公司時任董事長、董秘在內的四名高管,也合計擬被罰650萬元。如此高額的罰款,不僅是對皇氏集團及相關高管的經濟懲戒,更是對其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規范的一次嚴厲警示。
對于投資者而言,公司的誠信和透明度是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皇氏集團的信披違規行為,嚴重損害了投資者的信任,可能導致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的發展前景產生疑慮,進而影響公司的融資能力和市場形象。
皇氏集團唯有以此次處罰為轉折點,將合規經營、透明信披作為核心準則,積極主動回應市場關切,才能逐步修復受損的形象。未來,監管部門的監督與投資者的審視仍將持續,皇氏集團能否真正洗盡鉛華,在規范中尋求新生,值得市場持續關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