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2025-07-18 21:32:47
近期,全國多地氣溫突破40℃,電網負荷屢創新高,空調、工業用電需求激增。當傳統能源供應面臨巨大壓力,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卻通過一項創新方案實現了用電自由。在園區文化中心樓頂,450千瓦的光儲系統正悄然運轉,這套“光伏+儲能”微電網不僅能毫秒級無縫切換應急電源,更在用電高峰時段發揮著“電力調節器”的關鍵作用。
記者實地探訪發現,在酷暑難耐的午后,當其他園區可能面臨限電風險時,這里的分布式光伏系統反而迎來發電高峰。通過智能儲能設備,白天富余的電力被儲存起來,在夜間繼續為園區供電,形成了一套自給自足的“綠電”循環系統。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套解決方案?光伏發電如何從“錦上添花”變為“雪中送炭”?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深入園區,一探這場能源革命的創新密碼。
一度電,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在傳統火力發電廠,它可能意味著0.3-0.5千克標準煤的燃燒與排放。但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一度電的誕生卻是一場“陽光變電流”的綠色轉場。
光伏發電,從陽光到電流的轉變
雨后初晴,陽光穿透云層,灑落在天府國際生物城文化中心的屋頂上。2.68兆瓦的光伏板陣列宛如一片蔚藍的“能源海洋”,在云影流動間泛著粼粼波光。這里每塊光伏板都由數十個太陽能電池組成,這些電池的核心是硅,當陽光中的光子撞擊半導體時,會激發出電子,形成“直流電流”。
智慧能源管理平臺的大屏幕上,光伏發電、儲能充放、園區用電等數據曲線正實時跳動著。“這就是園區的‘智慧能源大腦’。”成都生物城集團運營公司業務負責人指向監控屏幕。隨著他的介紹,一條紅色曲線在清晨七點準時攀升:“當第一縷陽光出現,我們的光伏系統就開始工作了。”
天府國際生物城入駐的企業大多都是生物醫藥企業,“他們對電力要求極高,需要24小時不間斷的電力供應來維持恒溫恒濕的生產環境,并且任何電力波動都可能導致價值連城的產品報廢。”相關負責人說,正是這種特殊需求,促使生物城因地制宜地安裝了光伏發電裝置,將光伏發電與電化學儲能緊密結合,既保障了能源安全,又實現了低碳發展。
儲能系統,電力“蓄電池”的削峰填谷
只要有陽光就能工作,光伏發電的優勢明顯,但挑戰同樣存在,太陽能是間歇性能源,夜晚無法發電,陰雨天輸出也會大幅降低。正是這一特性,使得儲能系統成為光伏發電不可或缺的搭檔。通過建設儲能系統,提高了分布式光伏系統的就地消納能力,同時通過儲能削峰填谷,也降低了園區峰值用電需求。
“如果說光伏是我們的‘小電站’,儲能電站則是‘充電寶’。”該負責人形象地比喻到。在園區的加速器區域,一座集裝箱式儲能電站格外引人注目。這個容量達3.35兆瓦/6.7兆瓦時的“綠電銀行”,單次可儲存6700度電,相當于600戶家庭一天的用電量。白天,光伏電力優先滿足企業生產需求,剩余電能存入儲能電站;夜間則利用低谷電價充電,待用電高峰時再釋放電能。這種“削峰填谷”的模式,讓每一度電都能在時間維度上實現最優配置。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城文化中心還利用光伏儲能配套靜態切換開關,可實現市電停電后儲能無縫切換供電,保障文化中心用電不受影響。這種快速響應能力示范了儲能設施如何作為備用電源保障用電穩定性。
光伏+儲能,形成智慧微電網
單個光伏或儲能項目的力量或許有限,但當園區多個光儲項目組建園區智慧微電網時,就形成了強大的能源協同網絡。天府國際生物城的智慧微電網群由多個分布式電源、儲能裝置、充電樁及負荷組成,配合先進的能源管理平臺,增強了園區電力削峰填谷能力。
目前園區正在進行智能電表改造,通過在末端企業用戶側設置智能電表,配合微電網管理平臺,可以實時監控光伏儲能等電源資源供電情況以及各企業用戶負荷資源的用電情況。通過摸清底數、辨識區域用電負荷,可以在極端用電情況下優化電力供用電方案。
生物城光儲項目的綠色效應也不容忽視,該負責人算了一筆生態賬,“以孵化園分布式光伏項目為例,每年190萬度的綠電產量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38噸,等效種植樹木1.3萬棵,節約標煤570噸。”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