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1 11:10:44
2025年6月30日,滬深北三大證券交易所的IPO受理系統迎來年內申報高峰——單日新增受理企業41家。整個6月,三大交易所共受理企業上市申請150家。疊加1-5月受理的27家,上半年獲受理的IPO企業數量達到177家,同比增幅約4.5倍。
在發行端,節奏保持平穩。Wind數據顯示,上半年A股新增上市企業51家,與2024年同期的52家基本持平。
多位業內專家預計,全年新股發行數量及融資規模相比2024年將穩中有增。這些數字背后,不僅是資本市場在政策引導下的階段性回暖,更深刻反映了實體經濟尋求資本賦能、加速轉型升級的結構性變化。
2024年,我國IPO市場迎來了一場寒潮。全年僅有100家企業成功登陸A股,募資總額675.53億元,創下2014年以來的新低。監管趨嚴、節奏調整成為市場關鍵詞,企業上市路徑明顯收縮。
然而進入2025年,風向悄然轉變,IPO受理數量逐月遞增,其中6月更是成為“爆發月”。市場普遍認為,這一變化是政策周期與市場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今年以來監管層持續釋放積極信號,明確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的支持力度,為市場注入強心劑。另一方面,6月受理量激增存在顯著的“窗口期效應”——以2024年12月31日為財報基準日的企業,需在6月底財務數據有效期內完成申報。這一傳統的申報高峰規律,在今年得到了充分體現。
從板塊分布看,北交所成為本輪IPO受理的“主陣地”,上半年共受理115家企業,占比高達65%,科創板和創業板各受理21家,滬市主板和深市主板分別受理9家和11家。地區分布上,浙江省以35家企業領跑,廣東、江蘇緊隨其后。行業層面,制造業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尤其是電子、工業機械、特種化工、高端制造、汽車零配件與設備等領域。
隨著受理潮的涌現,IPO在審企業隊列迅速擴容。截至7月6日,滬深北三大交易所IPO在審企業數量已達到318家,一批財務穩健、增長清晰、契合國家戰略方向的優質企業正嶄露頭角,成為資本市場的“潛力股”。
正泰安能數字能源(浙江)股份有限公司無疑是此輪IPO隊列中備受矚目的企業之一。作為國內戶用光伏領域龍頭,正泰安能市占率多年保持行業領先,業績表現十分亮眼。據招股書披露,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137.04億元、296.06億元和318.26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7.53億元、26.04億元和28.61億元,盈利規模逐年增加。在保持穩健增長的同時,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持續為正,2024年達到118億元,彰顯商業模式的健康度與可持續性。此外,正泰安能已于近期完成戰略煥新,錨定“全球綜合能源服務領導者”的長期愿景,進一步打開了公司的發展空間。值得注意的是,正泰安能探索“鄉村共富”新模式,平均為每戶農戶增收1000-3000元,真正實現讓閑置屋頂成為農民增收的“聚寶盆”,打造共同富裕實踐樣板。
作為本輪IPO浪潮中募資規模龐大的“巨無霸”,華潤新能源擬募資245億元,刷新了深交所首發上市募集資金的最高紀錄。據了解,華潤新能源是港股上市公司華潤電力的全資子公司,是華潤電力旗下投資、開發、運營和管理風力、太陽能發電站的唯一平臺。招股書顯示,截至2024年9月末,華潤新能源控股發電項目并網裝機容量達2820.69萬千瓦,其中風力發電項目2156.64萬千瓦,太陽能發電項目664.05萬千瓦,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及發電量規模均位于行業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IPO熱潮中,華電新能作為新能源領域的標桿企業已成功登陸A股,引發廣泛關注。公開信息顯示,華電新能是央企中國華電集團旗下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業務最終整合的唯一平臺。7月8日,華電新能公布網下初步配售結果及網上中簽結果。按3.18元/股的發行價計算,華電新能此次IPO預計募集資金約158.01億元,若全額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其最高募集資金總額可達181.71億元,或將成為今年以來A股最大IPO項目。
在“雙碳”目標和能源結構轉型的背景下,資本市場正成為新能源企業加速發展的重要助力。以華電新能為代表的電力能源企業密集上市,不僅體現了國家政策對新能源行業的傾斜,也預示著未來更多綠色產業企業將通過資本市場實現規?;瘮U張和技術升級。
2025年上半年我國資本市場的穩健前行,呈現出“優化”與“科技”雙輪驅動的鮮明特征。在全面深化注冊制改革的背景下,IPO發行節奏更趨科學合理。更重要的是,政策的指揮棒精準指向“硬科技”及“綠色低碳”領域。這為真正掌握核心技術、致力于解決“卡脖子”難題的創新力量,開辟了高效的融資通道,更通過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加速了實體經濟向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的轉型升級。
6月18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宣布,創業板正式啟用第三套標準,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同時,將繼續充分發揮科創板示范效應,加力推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這一系列舉措清晰傳遞了資本市場深化改革、全力服務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的堅定導向。
專業機構觀點亦印證此趨勢。德勤報告預計,2025年,新股發行將延續以質量為先、支持科技創新的宗旨,并增強發行上市制度包容性、適應性,同時鼓勵以產業整合升級為目的的并購重組。A股IPO數量及融資規模相比2024年將穩中有增。
由此可見,今年上半年IPO受理量的顯著攀升并非普惠式回暖,而是政策精準引導下的結構性復蘇。北交所依托“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定位優勢,正成為大量中小科創企業的上市首選;而滬深主板與科創板、創業板則更聚焦成熟期科技企業及傳統產業升級龍頭。這種分化,恰是中國資本市場從“量”到“質”深刻轉型的縮影。
當政策導向有精準的羅盤,引導資本流向綠色低碳的深水區,流向科技攻堅的主航道、流向實體制造的堅實土壤,一批具備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企業正加速向資本市場聚攏。這不僅是一場IPO數量的回暖,更是一次深刻的結構性轉向——中國需要的上市公司,必將是實體經濟的中流砥柱、科技創新的開路先鋒、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石。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