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7 14:26:12
8月7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政策有關情況。教育部財務司司長劉玉光表示,下一步將指導各地綜合考慮學齡人口變化、地方財力狀況等因素,進一步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兒童等群體的資助政策。財政部副部長郭婷婷表示,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是以政府投入的加法,來實現家庭教育支出的減法。經測算,僅今年秋季一個學期,全國財政將增加支出大約200億元。
每經記者|石雨昕 每經編輯|陳星
8月7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政策有關情況。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要鞏固落實家庭經濟困難兒童等群體資助政策。
目前對困難幼兒主要有哪些資助政策?未來是否會有全國統一的學前資助制度,以更好地保障這些特殊群體受教育權益?
教育部財務司司長劉玉光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上述提問時表示,下一步,將指導各地綜合考慮學齡人口變化、地方財力狀況等因素,進一步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兒童等群體的資助政策,與免保育教育費政策形成合力,做好兜底保障。
政策例行吹風會現場 每經記者 石雨昕 攝
劉玉光表示,從2011年起,根據《財政部 教育部關于建立學前教育資助制度的意見》,各地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補助”的原則,逐步建立起以政府資助為主、幼兒園和社會資助為輔的學前教育資助體系,有效保障了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接受普惠性學前教育。
多年來,中央財政通過安排學前教育發展資金,持續支持引導地方鞏固學前教育資助制度。目前,全國各省份均已出臺省級學前教育資助政策,各地政策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財政部、教育部兩部門在研究設計免保育教育費政策時,充分考慮了與現行資助政策的銜接問題。《意見》明確,在實施免保育教育費政策的同時,鼓勵各省份結合實際,進一步鞏固落實家庭經濟困難兒童等群體的資助政策,確保受益群體不縮水、惠民政策不打折、保障力度不降低。
“財政部、教育部兩部門也將適時研究建立統一的家庭經濟困難兒童等群體的資助政策。”劉玉光表示。
財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司長許留慶表示,一直以來,財政部積極支持辦好學前教育。
從支持方向看,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主要用于四個方面:第一,支持地方擴大普惠性資源供給,扶持普惠性民辦園發展。第二,支持地方健全普惠性學前教育經費投入機制,落實對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相關生均財政補助標準,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第三,支持地方鞏固幼兒資助制度,資助普惠性幼兒園家庭經濟困難幼兒、孤兒和殘疾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第四,支持地方提高保育教育質量,包括改善普惠性幼兒園辦園條件,配備適宜的玩教具和圖畫書等。地方財政相關資金主要用于落實學前教育生均撥款制度,保障幼兒園正常運轉。
通過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學前教育資源持續增加、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入園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2024年全國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2%,比2012年提高了20多個百分點。
關于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財政部副部長郭婷婷表示,根據今年6月1日起實施的學前教育法,我國學前教育實行以政府投入為主、家庭合理負擔、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投入機制,家庭需要承擔保育教育費、伙食費等,其中保育教育費占家庭學前教育總支出的比例比較高。
“在研究制定這項政策的時候,我們進行了深入研究論證,按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采取穩妥有序方式,在免費項目上,明確免保育教育費;在免費年限上,明確從幼兒園大班開始。”郭婷婷說。
為了充分體現政策的普惠性和公平性,這次的免保育教育費政策覆蓋所有幼兒園大班適齡兒童,既包括公辦幼兒園,也包括民辦幼兒園,既包括城市幼兒園,也包括鄉村幼兒園,讓所有在園就讀的大班兒童都能夠享受到這一政策紅利。
《意見》明確,免保育教育費標準按照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教育、價格主管部門批準的公辦幼兒園保育教育費收費標準(不含伙食費、住宿費、雜費等)執行。民辦幼兒園保育教育費高出免除水平的部分,幼兒園可以按規定繼續向在園兒童家庭收取。
也就是說,對公辦幼兒園保育教育費原來收多少,現在就免多少,全額免。對于在教育部門批準設立的民辦園就讀的適齡兒童,參照民辦園所在地同類型公辦園免除水平,相應減免保育教育費。
比如,某個民辦園的保育教育費收費標準是每個月每人800元,所在地同類型的公辦園收費標準是500元,這個政策實施之后,在公辦園就讀的大班兒童就不用再交了,500元全部免除;在民辦園就讀的大班兒童,也是相應按照500元的標準免除,只要交差額部分,也就是300元。
郭婷婷表示,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是以政府投入的“加法”,來實現家庭教育支出的“減法”。免除費用后,家庭的教育支出將有效降低。經測算,僅今年秋季一個學期,全國財政將增加支出大約200億元,相應減少家庭支出200億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