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07 18:32:53
8月6日,統一企業中國發布上半年財報,收入約170.87億元,同比上升10.6%,溢利約12.87億元,同比上升33.2%。其中,食品業務增速8.8%。食品業務中,方便面等占比較大,且多個品牌收益穩步增長。分析師稱,飲料業務增速放緩,傳統品類增長乏力,產品創新滯后。財報顯示,公司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增加,飲品業務承壓。
每經記者|范芊芊 每經編輯|魏官紅
8月6日,統一企業中國(以下簡稱統一)交出了2025年上半年成績單。公司上半年收入約為170.87億元,同比上升10.6%;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溢利約12.87億元,同比上升33.2%。
在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背后,今年上半年,統一的食品業務一掃近兩年的頹勢,實現了8.8%的同比增速,反超飲料業務,而飲料業務的增速相較上一年放緩。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稱,一方面,飲料市場競爭加劇,傳統品類增長乏力,統一在產品創新方面滯后于市場變化,另一方面,消費市場向性價比產品遷移,方便面等產品因性價比和便利性成為受益品類。
在經歷了去年的止跌回升后,統一的食品業務在今年上半年迎來了“高光時刻”。財報顯示,上半年,食品業務收入為53.82億元,同比增長8.8%。
將時間線往前追溯,2023年上半年,統一的食品業務出現萎縮,降至50億元以下,2023年食品業務整體營收規模也下降至100億元以下。2024年,食品業務開始止跌回升。
相較于下滑前的2022年上半年,今年上半年食品業務營收也有小幅度的增長。統一的食品業務主要是方便面和其他食品。在最新披露的2025年半年報中,統一未明確提到方便面業務的具體營收數據。2024年數據披露,方便面占食品業務的營收比例超98%。
按照財報中的表述,今年上半年,公司在產品和營銷方面也花了一些功夫,湯達人、統一老壇酸菜牛肉面的品牌收益穩步增長,茄皇實現了雙位數增長,滿漢大餐實現了高雙位數增長。
根據線下零售監測網絡馬上贏的數據,第一季度及第二季度,包括統一在內的前五大品牌市場份額合計超80%,市場份額集中度處于高位,統一的市場份額在第一季度同比下滑,但在第二季度同比有所增長。“消費者在挑產品、選品牌時會更加謹慎。他們會更多選擇他們覺得可靠的品牌去消費。”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告訴記者,隨著頭部企業對于性價比和質價比兼顧做得越來越周詳,未來對于頭部企業的競爭總體來說還是利好。
從方便面整體市場來看,馬上贏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方便面在方便速食類目中的市場份額同比增長了6.21個百分點,第二季度也有0.96個百分點的增長,但第二季度的銷售額同比有近9%的下滑,由此可見行業整體在價格或動銷方面的壓力。
“消費市場向性價比產品遷移,對比飲品,食品可以覆蓋正餐,宵夜顯得更為剛性,方便面等產品因性價比和便利性成為受益品類。”餐飲及食品行業分析師林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
相較于食品業務,統一今年上半年在飲料業務上的表現則有些增速放緩的態勢。
上半年,公司飲料業務收入為107.88億元,同比增長7.6%,上一年同期的增速則是8.3%。具體到細分品類,茶飲料實現收入50.67億元,同比增長9.1%,果汁實現收入18.21億元,同比增長1.7%,奶茶實現收入33.98億元,同比增長3.5%。相較于上一年同期的數據來說,茶飲料、果汁的增速均有所放緩,果汁的增速在去年上半年為8.2%。
事實上,飲料業務不僅扛起了統一在營收規模上的大旗,也扛起了凈利潤方面的大旗,上半年,飲料業務溢利為15.44億元,食品則是1.9億元,但從增速上來說,公司同樣面臨飲料增速不及食品的挑戰。
“飲料市場競爭加劇,傳統品類增長乏力,統一在產品創新方面滯后于市場變化,對比其他品牌功能性飲品爆發,統一未能充分抓住健康消費紅利。”林岳對記者分析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根據馬上贏的數據,2023年12月至2024年11月,水飲類目下新品TOP100各集團SKU數量分布中,統一產品僅有3款入圍,且排在10名開外。
不過統一也確實在追趕行業產品創新的步伐。上半年,飲料行業掀起了一波養生水的風潮,包括康師傅、元氣森林、果子熟了、三得利等品牌陸續上市養生水產品,統一旗下熊津品牌也上新了兩款養生水——熊津天空大麥飲和熊津決明子飲,但電商平臺官方店鋪的銷量僅有超100件,對比同樣是在今年上市的康師傅的養生水動輒百萬件的銷量,差距較大。
同時,相較于方便面市場,國內軟飲料行業整體的市場集中度還不算很高,近年來也不斷跑出果子熟了、宋柚汁等新品牌,由此也可見行業的激烈競爭程度。“飲品的內卷使得營銷費用高企,如商超的冷柜陳列費,帶貨、曝光等費用增加,都進一步讓飲品業務承壓。”林岳分析稱。
財報顯示,上半年,統一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為37.7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約1.82億元。統一表示,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增加主要是品牌推廣、渠道建設費用所致。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蘭素英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