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07 21:32:25
8月6日,資生堂集團披露上半年業績,凈銷售額同比下跌7.6%,但核心營業利潤同比增長21.3%。資生堂高管表示,中國市場仍是重點,但品牌資產下滑,需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策略。同時,資生堂正進行“2025—2026年行動計劃”,聚焦鞏固品牌基礎、重建盈利基礎和加強運營管理。
每經記者|范芊芊 每經編輯|董興生
8月6日,日妝巨頭資生堂集團披露2025年上半年業績。上半年,資生堂集團凈銷售額為4698.31億日元,同比下跌7.6%;核心營業利潤為233.72億日元,同比增長21.3%。
中國是資生堂的重要市場。上半年,資生堂中國業務被官宣與旅游零售業務合并,中國區首席執行官也調任中國及旅游零售事業部首席執行官。但從財報來看,上半年該板塊銷售額兩位數下滑,尤其是旅游零售業務仍面臨較大挑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日前,已有歐萊雅、聯合利華、寶潔、拜爾斯道夫等國際美妝企業披露了2025年上半年業績。這些行業龍頭公司,今年上半年動作不斷,涉及業務調整、人事變動等,就連寶潔集團也在新一季財報發布前夕宣布,2026年1月1日將更新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美妝資深評論人、美云空間電商創始人白云虎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無論是管理層變動,還是戰略和經營調整,國際美妝巨頭都是為了解決“問題”,這種“應對”更多地可以理解為“被動應對”。一方面,傳統和固有成功經驗,面臨著AI等數智化創新生產力的變革,逐漸失去效力;另一方面,國貨企業和品牌“崛起”,蠶食了國際美妝巨頭數十年的市場份額,使其漸漸失去競爭力。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韓陽 攝
2025年上半年,資生堂發生了不小的變動。首先是合并了旅游零售業務和中國業務,其次是宣布梅津利信擔任中國及旅游零售事業部首席執行官。
對于運營結構調整的原因,資生堂曾表示,在新的運營結構下,資生堂將進一步加強其品牌基礎,采取一致的方法來吸引中國消費者,同時加速業務增長和成本效率方面的協同效應。
中國是資生堂極為重要的一個大市場,在8月6日舉行的業績會上,資生堂高管更是直言:“公司長期依賴中國市場。”究竟有多依賴?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及旅游零售業務凈銷售額為1739.41億日元,占比接近40%,超過日本市場凈銷售額。在上述運營結構調整前,去年,中國市場銷售額占比也達到約25%,僅次于日本(28.6%)。
去年,資生堂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止跌回升,增速為0.8%。而在今年上半年,合并后的中國及旅游零售業務銷售額同比下滑12.4%,下滑幅度較大。資生堂在財報中強調,在中國市場“618”電商大促中,得益于CPB和NARS品牌強勁表現實現增長,但線下零售渠道仍面臨挑戰。
資生堂高管在業績會上坦言:“中國市場品牌資產出現下滑,這已成為我們重點關注的風險點。董事會一直在探討應對策略,總結的經驗是:在環境變化的沖擊下,品牌資產持續貶值,消費者行為模式也在轉變,而針對這些問題采取的措施卻有所延遲??我們需要根據當前市場狀況和消費者需求,傾聽他們的聲音。”上述高管還表示,中國市場對公司來說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公司高管和董事會都牢記這一點。
事實上,對資生堂而言,不僅是中國市場表現不理想,其他幾大市場也是如此,上半年銷售額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不過,公司核心營業利潤同比有所增長,尤其是日本市場增長明顯。
在業績會上,資生堂高管提到,公司正在進行“2025—2026年行動計劃”,三大目標包括鞏固品牌基礎、重建盈利基礎和加強運營管理。這意味著,在中國及旅游零售業務合并后,資生堂還將在全球市場有一些新的動作。
一系列動作背后的核心是什么?資生堂高管在業績會上稱,提升盈利能力已成為資生堂的核心戰略。
事實上,在當前市場環境下,不僅是資生堂,其他國際美妝巨頭同樣正處于變革期,上半年的動作不斷。例如,聯合利華正在剝離旗下冰淇淋業務,預計在11月中旬完成,美容與健康及個人護理業務被提到更為重要的位置。
近日,寶潔集團發布的2025財年(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業績報告顯示,期內實現營收842.8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048.71億元),同比增長0.29%,與上一財年幾乎持平。
就在財報發布的前一日,寶潔集團發布公告稱,現任首席運營官Shailesh Jejurikar將接替Jon R.Moelle(詹慕仁)擔任寶潔總裁兼首席執行官,2026年1月1日起生效。結合不久前寶潔計劃2年內裁員7000人的消息,業內出現“因增長不力換帥”的猜測。
白云虎對記者分析稱,企業的變革,本質上是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調整”,更多地是“適應市場變化”的積極應對。無論是管理層組織變動,還是戰略和經營層面調整,都是為了解決“問題”的手段。
而在白云虎看來,國際美妝巨頭的這種“應對”更多地可以理解為“被動應對”。一方面,傳統和固有成功經驗,面臨著AI等數智化創新生產力的變革,逐漸失去效力;另一方面,國貨企業和品牌“崛起”,蠶食了國際美妝巨頭數十年的市場份額,使其漸漸失去競爭力。
仔細梳理來看,在變動之下,國際美妝巨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聚焦核心業務,保增長,更穩健地發展。“在我看來,這些都是企業基于整體發展目標而做出的一些選擇,為了保持企業更好的競爭力而采取的措施。”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告訴記者,這些企業都是歷史悠久的知名品牌企業,明顯有其“生長”和“收藏”的戰略決策,所謂“收藏”是指保持企業好的利潤表現而非追求增長或者規模,相當于保持企業的實力。
無論是在中國市場,還是在全球市場,這些國際美妝巨頭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塑造新的競爭力,至于最終將如何影響競爭格局,需拭目以待。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45658956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