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08 00:30:42
“盼了一個夏天的雨,終于下了!”近兩日,河南多地迎來久違的降雨,平頂山、駐馬店、周口、濮陽等地局部旱情有明顯緩和。不過,備受關注的中原糧倉,還遠未到可以“松口氣”的時候。
每經記者|淡忠奎 每經編輯|劉艷美
圖片來源:新華社
“盼了一個夏天的雨,終于下了!”近兩日,河南多地迎來久違的降雨。
7月以來,河南持續高燒不退,平均氣溫創下64年來新高,全省41%的氣象監測站點出現重度以上氣象干旱。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魏國強此前透露,“本次河南旱情為2000年以來最嚴重的年份”。
經濟中心南移,產糧重心北移——這是中國糧食生產格局變化的基本軌跡,而近年來,“北上中移”趨勢更加明顯,河南成為全國糧食生產的一大重心。
數據顯示,河南以不足全國1/16的耕地貢獻了全國近1/10的糧食、1/4的小麥,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超1300億斤,相當于為全國人均貢獻95斤口糧。也因此,河南的旱情格外讓人揪心。
8月7日,河南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邵宇翔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介紹,目前來看,平頂山、駐馬店、周口、濮陽等地局部旱情有明顯緩和。
不過,備受關注的中原糧倉,還遠未到可以“松口氣”的時候。
在此之前,這輪旱情已經持續一個半月,駐馬店、周口、南陽、漯河等產糧大市旱情嚴峻,個別地方超過30天沒有有效降雨。
圖片來源:頂端新聞
國家氣候中心數據顯示,7月全國平均氣溫23.6℃,較去年同期偏高1.5℃,是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全國平均高溫日數(6.1天)也是歷史同期最多,其中湖北(21.5天)、河南(18.2天)、山東(12.1天)高溫日數均為歷史同期最多。
從河南全省來看,秋作物的大頭在玉米和花生,玉米從拔節到抽雄吐絲、花生從開花下針到果實膨大,都需要大量的水分。這一時期的少雨干旱,將對玉米穗發育和開花授粉不利,也會對花生開花后果針下扎和果實膨大造成影響。
少雨和高溫干旱,成為河南“保秋”的最大挑戰。河南省農業農村廳披露,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旱情主要有極端溫度高、過程雨量小、持續時間長、水位下降快等突出特點——
7月以來,河南全省平均降水量79.5毫米,較常年同期減少五成以上,像駐馬店7月降水僅有6毫米,較常年同期184毫米偏少96%。
周口、駐馬店、漯河、商丘等地部分站點35℃以上高溫連續日數達到15~31天,突破歷史極值。駐馬店、周口、商丘、信陽等地部分站點連續超過30天沒有有效降雨……
這次是春夏連旱,抗旱澆灌貫穿春季、夏播和7月,導致地下水位明顯下降,平原地區平均地下水位11.87米,較上年同期下降3.57米。當百萬畝農作物集體“喊渴”,澆灌成為最直接有力的“保秋”方式。
數據顯示,河南農業農村部門統籌用好115萬眼機井,周口、駐馬店兩市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打應急井1.29萬眼,同時發揮溝渠連通成果,組織水泵抽引河水補源。而水利部門也從6月下旬以來組織大中型水庫引水11億立方米,并調引黃河水支援周口等地抗旱澆灌。
隨著“及時雨”趕到,河南局部旱情明顯緩和。結合前兩天的降雨數據來看,河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省農科院糧作所玉米耕作栽培研究室主任喬江方分析,河南全省平均降水11.6毫米,多數區域通過此次降水得到有效補水,前期旱情得以緩解。
不過,由于此輪降雨分布不均,駐馬店、漯河等多地旱情仍未解除。而且根據氣象部門監測,前期河南南部等地土地干涸,接下來頻繁降雨,很可能引發旱澇急轉。
在全國糧食生產集中空間格局中,“北上中移”是重要趨勢。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農業農村發展學院關付新在《中國糧食生產的時空格局演進及其影響因素》一文中分析,2000年河南、山東和四川糧食產量集中度排名全國前三,2022年變化為黑龍江、河南和山東,北方省份對糧食生產的貢獻在增加。
圖片來源:新華社
這20余年時間里,中國糧食生產重心在東經113.40°~114.56°、北緯32.76°~36.20°之間變化,重心向東北方向移動了301.18千米,移動速度為13.69千米/年,生產重心主要在河南。
中原熟,天下足。河南用全國近6%的耕地,生產了近10%的糧食,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超1300億斤,是全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也正基于此,河南生產了全國1/2的火腿腸、7/10的水餃、3/5的湯圓,形成以小麥、玉米為重點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這種集中的態勢正在進一步強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黑龍江、河南、山東、吉林、安徽、內蒙古、河北、江蘇、四川、湖南是全國糧食產量最高的十個省份,合計占全國近七成。
多年來,河南糧食產量穩居全國第二位,而周口、駐馬店等地成為核心支撐。
2023年,周口、駐馬店、商丘、南陽和信陽糧食產量分別為902.61萬噸、782.77萬噸、717.55萬噸、694.20萬噸、581.76萬噸,合計貢獻河南全省近六成的糧食產量。周口和駐馬店,兩座在本輪河南旱情“烤”驗中最突出的城市,更是貢獻著全省超四分之一的糧食產量。
今年河南多地遭遇旱情影響下,全省夏糧總產量750.01億斤,比上年減少7.13億斤,下降0.94%。作為河南第一產糧大市,周口仍然頂住壓力,實現夏糧總產量達110.30億斤,較上年增長0.01%,連續三年穩居110億斤臺階。
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及優化種植結構、強化災害預警、落實惠農政策等組合拳。
而在春夏連旱、旱澇急轉背景下,周口、駐馬店等產糧大市,顯然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能否再一次成功“保秋”,仍然壓力重重。
作為全國糧食生產的重心,河南近年極端天氣愈發頻繁。
2021年,河南遭遇“720”特大暴雨災害;2022年,河南劃定濟源、三門峽、洛陽、平頂山、南陽和駐馬店西部為農業干旱高風險區;去年,河南再次發生暴雨、旱情;今年則出現春夏連旱……
在此過程中,河南也在逐步探索構建防控體系。一方面,建立氣象水文動態追蹤機制,通過分級預警系統實現救災資源的精準調度,形成“監測-預警-響應”閉環管理。另一方面,通過災前風險評估與隱患治理,將被動應對轉化為主動防御。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一個突出的例子就是周口。
為打通灌溉“最后一公里”,周口農業農村部門聯動水利等部門,協調沙潁河、賈魯河等河道調水1.45億立方米,完成20.94萬眼機井的排查維修,確保“關鍵時刻抽得出、用得上”。截至目前,周口市累計完成抗旱澆水1615萬畝次,一定程度緩解了旱情。
在關付新看來,在糧食生產重心不斷北移,中部和東北地區成為主要產糧區的背景下,要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良等進一步提升其糧食生產效能,加強東北地區谷物生產政策傾斜力度,并鞏固中部地區的小麥和水稻生產地位。
在今年的河南省兩會上,河南省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研究員馮俊杰提出,河南作為農業大省,要提升高標準農田信息化功效,包括土壤水分監測、土壤養分監測、作物長勢監測和天氣情況監測等,各方面的數據匯總到信息化管理平臺,最終形成精準合理的智慧灌溉決策方案。
這也是河南提升抗旱排澇能力的重要突破口。
事實上,不僅是河南頻頻“喊渴”,極端氣候對中國糧食生產的影響已經十分深刻,急需切合實際的解決方案。
去年,中國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劉學軍教授團隊在《科技導報》發文指出,河南、山東和河北的地表水資源僅占全國的4%,卻生產了全國24%的糧食,生產壓力巨大,對極端干旱事件較為敏感。
文章指出,我國目前的種植制度仍然以熱量為主導,隨著氣候變暖和積溫增加,豐富的熱量資源將導致種植北界向北移動,二熟制和三熟制的面積將會擴大。充分利用升溫優勢,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國北方糧食生產與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并充分發揮南方水汽充足的天然條件。
比如,在未來平均氣溫上升2℃的背景下,一熟區域面積將從62.3%縮小至39.2%,三熟制區域面積將由13.5%擴大至35.9%,三熟制區域將向北移動500千米。
“中國糧食生產未來的核心任務在于提升長期抵御多種災害的能力,制定更為完善的極端氣候的農業應對戰略,以減輕極端氣候對作物產量的影響,確保糧食安全。”文章寫道。
很大程度而言,這也將是河南、山東、河北等北方產糧大省面臨的共同考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