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0 10:02:09
特朗普宣布將于15日在阿拉斯加與普京會晤,引發烏克蘭及歐洲多國關注。法國總統馬克龍等呼吁歐洲必須參與解決烏克蘭危機。這是俄美領導人自2021年6月以來首次面對面會晤。分析認為,雙方會晤背后有各自政治與戰略考量,但俄烏停火難一蹴而就。歐洲6國領導人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外交解決方案必須保護歐洲和烏克蘭的安全利益,將繼續給予烏克蘭支持并對俄實施限制性措施。白宮正考慮邀請澤連斯基訪美參加會談。
每經編輯|畢陸名
據央視新聞,美國總統特朗普8日宣布將于15日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阿拉斯加舉行會晤后,烏克蘭及歐洲多國密集表態,法國總統馬克龍更是直言“歐洲必須參與”。這將是2021年6月以來俄美領導人首次面對面會晤,也是2019年在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見面后,特朗普和普京再次面對面會晤。分析人士認為,俄美領導人同意會面,背后有各自的政治與戰略考量。由于美俄烏三方仍有不小的分歧,俄烏停火恐難一蹴而就。
另據新華社,英法德等6個歐洲國家領導人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9日晚發表聯合聲明,呼吁任何有關烏克蘭危機的外交解決方案都必須保護歐洲和烏克蘭的重大安全利益。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據新華社,英法德等6個歐洲國家領導人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9日晚發表聯合聲明,呼吁任何有關烏克蘭危機的外交解決方案都必須保護歐洲和烏克蘭的重大安全利益。
聲明中,英國首相斯塔默、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茨、意大利總理梅洛尼、波蘭總理圖斯克、芬蘭總統斯圖布以及馮德萊恩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為解決烏克蘭危機所作努力表示歡迎。一天前,特朗普宣布將于15日在美國阿拉斯加州會晤俄羅斯總統普京。
聲明指出,唯有積極外交斡旋、繼續支持烏克蘭并施壓俄羅斯,才有可能實現烏克蘭和平與安全。相關歐洲國家將通過“志愿聯盟”繼續給予烏克蘭“實質性軍事和財政支持”,并維持和實施針對俄羅斯的限制性措施。
聲明強調,沒有烏克蘭的參與,就無法決定烏克蘭的和平之路。只有在停火或敵對行動減少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開展有意義的談判。
據媒體報道,特朗普6日與歐洲領導人通電話時曾表示計劃與俄烏領導人會談,但參與者不包括任何歐洲領導人。美國《紐約時報》報道說,特朗普視歐洲為“不可信任的對象”,這加深了北約內部裂痕。
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8月9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其晚間視頻講話中表示,目前“烏克蘭與美國方面保持著幾乎全天候、多層次的接觸,但并非所有內容都適合公開”。
澤連斯基強調烏克蘭將堅守立場。他表示,必須以一個有尊嚴的和平來結束俄烏沖突,這個和平必須建立在清晰、可靠的安全架構基礎上,“烏克蘭的合作伙伴已準備好在這方面提供幫助”。
英國首相府發言人9日表示,當天,英國外交大臣拉米與美國副總統萬斯將在英國與多個歐洲國家及烏克蘭代表舉行會議,討論烏克蘭沖突問題。據多家媒體報道,上述各方希望通過本次會議在俄美元首會晤前協調立場。
當天澤連斯基還分別與英國首相斯塔默、丹麥首相弗雷澤里克森、法國總統馬克龍及西班牙首相桑切斯通電話。馬克龍在通話后表示,由于事關歐洲安全,歐洲必須參與到烏克蘭危機的“解決方案”中。
據此前報道,特朗普6日與歐洲領導人通電話時表示計劃與俄烏領導人會談,但參與者不包括任何歐洲領導人。美國《紐約時報》說,特朗普視歐洲為“不可信任的對象”。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當地時間9日最新報道,一位美國高級官員和三位知情人士透露,白宮正在考慮邀請澤連斯基訪問阿拉斯加。知情人士表示,此事正在討論中,尚不清楚澤連斯基最終是否會前往阿拉斯加參加會談。
一位白宮高級官員表示,特朗普仍然愿意與兩位領導人舉行三邊峰會。目前,白宮正專注于籌劃普京要求的雙邊會晤。
據央視新聞,有分析人士指出,俄美雙方同意會晤具有一定積極意義,但兩國立場仍有較大差異,僅靠一次會面恐難迅速實現俄烏停火。
特朗普8日提到一項實現俄烏停火的和平協議,稱其中可能涉及俄烏雙方“交換一些領土”,但沒有披露更多細節。目前來看,特朗普所說的協議是否可行、能否滿足各方需求仍然存疑,停火前景還需觀察。
多名俄政府人士近日對媒體披露,目前俄方在領土問題上的主張堅定不移。
在俄美宣布將舉行領導人會晤后,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表示“沒有烏克蘭參與的決定”不會帶來和平,“不會有任何成效”,并表示不會在領土問題上讓步。
美國的歐洲盟友也陷入焦慮。據報道,特朗普6日與歐洲領導人通電話時表示計劃與俄烏領導人會談,但參與者不包括任何歐洲領導人。《紐約時報》稱,特朗普視歐洲為“不可信任的對象”,這加深了北約內部裂痕。當前看來,歐洲似乎被排除在俄烏停火談判進程之外。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新華社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