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09 10:32:38
每經編輯|彭水萍
近期創新藥板塊迎“政策支持+業績兌現”雙重利好驅動,相關20cm漲跌幅標的科創創新藥ETF(589720)盤中漲超3%,近10日凈流入近1億元。
小核酸藥物BD爆發,國內創新藥企持續得到海外認可
BD進入爆發期是中國創新藥行情爆發的重要原因。恒瑞醫藥、舶望制藥分別與BraveheartBio、諾華達成海外授權交易。根據恒瑞醫藥公司公告及舶望制藥官網發布信息,達成交易總額分別為10.88億美元、53.6億美元。小核酸藥物具備治療效率高、靶向特異性強、藥物毒性小、治療領域廣泛等優勢,與小分子藥物和抗體藥相比,小核酸藥物研發周期短、不易產生耐藥性、效果持久、研發成功率較高,被認為是繼小分子藥和抗體藥后推動醫藥產業變革的第三代制藥創新技術。
2024年以來,舶望制藥、瑞博生物等公司小核酸產品實現海外授權交易,根據舶望制藥官網發布信息,公司先后與諾華達成兩次授權交易,交易總額合計近100億美元,國內企業研發技術平臺持續得到海外龍頭公司認可。(注:提及個股不代表投資建議,下同)
創新藥迎“政策支持+業績兌現”雙驅動
業績兌現的核心支撐,正是當前行業熱度顯著的BD。這類交易精準匹配了供需雙方的核心訴求,為上市藥企開辟了明確的未來業績潛在釋放空間。
供需關系的形成,核心源于美國大型藥企普遍面臨的“專利懸崖”挑戰。專利一旦到期,大量仿制藥涌入市場,其研發成本更低,售價遠低于原研藥,將直接導致原研藥企收入出現斷崖式下滑。因此,美國大藥企亟需通過引入新專利以維持競爭力。
聚焦國內市場,2016年至2020年期間,A股創新藥板塊曾迎來一輪行情,為國內生物醫藥與創新藥產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國內創新藥企持續積累研發實力,逐步實現厚積薄發,產出了大量高質量創新藥專利。這些知識產權恰好能夠滿足美國藥企對新管線的需求,形成了供需兩端的高效互補。
或許有投資者疑問,為何這些創新藥未優先在國內內地市場銷售?核心原因在于創新藥研發投入高,上市初期往往定價較高。從歷史數據來看,高價創新藥在內地市場的銷售表現相對有限。對多數上市藥企而言,首要目標是實現研發投入回收以保障企業生存,因此選擇先通過知識產權對外授權兌現前期投入,成為現階段的務實選擇。當前,中美藥企的核心需求已形成強烈共振,預計未來2-3年內,國內上市藥企通過BD交易實現的業績兌現效應將逐步顯現。
除業績兌現邏輯外,政策支持構成了另一核心驅動,其中兩項政策的影響尤為關鍵。一是商保支付端的突破,今年以來,“將高價創新藥納入商保”的提議逐步落地,目前已有37個高價創新藥品種被納入商保范疇。與基本醫保不同,商保主要定位為醫保丙類目錄的補充;而商保的納入,也讓市場對后續這些創新藥逐步進入醫保目錄形成了積極預期。
二是優先審評審批制度的優化,創新藥臨床審評審批時間已縮短至30個工作日。這一調整對藥企意義重大——研發周期的縮短可加速創新藥上市進程,幫助企業更快回籠資金,進而有望延長創新藥的商業化生命周期,提升整體收益空間。
關注20cm標的科創創新藥ETF(589720),跟蹤指數“924行情”以來跑贏主要港股創新藥指數
展望后市,創新藥行業在出海持續突破、政策紅利不斷釋放以及中國創新藥企業研發實力穩步提升的多重驅動下,正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具備較好的投資機會。想要把握創新藥行業高成長潛力與國際化浪潮機遇的小伙伴們,可以關注相關20cm標的科創創新藥ETF國泰(589720)。
科創創新藥ETF國泰(589720)聚焦科創板創新藥企業,跟蹤匯聚30家代表性優質公司的上證科創板創新藥指數,以高成長biotech為主,產品20%漲跌幅限制使其更貼合板塊波動。從業績表現來看,“924行情”以來,科創新藥指數跑贏主要港股創新藥指數!2024年??9月24日至2025年6月30日市場反彈??期間,??科創新藥/港股創新藥/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漲幅分別為75%/70%/70%,科創新藥指數或有助于在??市場風險偏好回升時更好地分享科創板的彈性。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為2024年9月23日至2025年6月30日。風險提示:我國股市運作時間較短,歷史表現不代表未來業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